彭城之战前,刘邦的汉国,与塞国、翟国、河南国、殷国、韩国、赵国、代国、西魏国,结成九国同盟。
汉王刘邦在关中为义帝发丧,发使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兵皆缟素。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西楚之*义帝者。”
汉王刘邦率汉军及塞、翟、河南、韩等五国诸侯兵,东出河南国,沿济水东进。赵国、代、西魏的军队虽然南下,却没有越过黄河与济水,显然仍要观望。
刘邦率联军进入砀郡,砀郡长是兵不血刃逃跑大将军项它,几年前项梁令其统兵救魏国,临济之战,魏王咎和齐王都阵亡了,但楚军的项它却保留主力逃回,当时项梁没有追究,反而认为项它保住了军队,功大于过。
项它若为统帅领兵作战,每战必先规划逃跑路线,因此每战必败,败则必逃,逃则必全身而退。偏偏项羽硬挺项它,以项它为柱国(将军),兼任砀郡长,分管东郡、砀郡魏国旧地,也包含陈郡东北,地方大责任重。项羽当然了解项它,为了提升其战斗意志,令猛将龙且辅佐。
不过这次项它并不想与刘邦硬碰硬,各路西楚军都只是装模作样抵抗了一下。项它可控的机动兵力过十万,却按兵不动,或者说伺机而动吧。若项羽不和刘邦火并,项它是铁了心要避其锋芒,哪怕损失一些城邑和兵力。项氏的内斗,从渡江北上开始,就一直存在。
汉军为诸侯军先锋,将军樊哙又为汉军先锋,在外黄城外遭遇西楚军王武部。王武是项它的亲信,号柘公,麾下有将领程处、桓婴、柱天侯、羽婴等,有一支精锐骑兵。势力范围以外黄为中心,北过济水到东郡,南至陈郡,十几个县,两三万兵力。
王武在外黄就地投降,将城头黄色楚旗换成赤色汉旗,其他一切如故。王武拒绝领兵协同刘邦作战,拒绝提供军粮战马等。刘邦勉强接受,如果他一举灭了项羽,王武当然是瓮中之鳖,否则王武随时可能反水。
彭越得知刘邦东进的消息,率三万人从巨野泽来外黄投奔,希望从中渔利。刘邦拜彭越为魏相国,令其定砀郡和东郡,准其占领被楚国夺走的原魏国旧地。
此时汉军名义上有十国十王五十六万大军,分别是汉王刘邦、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卬、韩王韩信、赵王歇、代王陈馀、西魏王魏豹,常山王张耳(已失国),魏相彭越。西魏王魏豹的魏国有河东、太原、上党三郡,魏相彭越受封的魏国大致是砀郡和东郡,两国并不接壤,但彭越这两个郡才是战国后期魏国的基本盘,人口也比西魏国多。
樊哙军在外黄城外休整,换曹参军登场,北上攻击定陶。镇守定陶的是项家宗室项襄,一万多人被围。
项襄也想学王武改面旗帜投降,但刘邦无论如何不允许其一毛不拔,这样太危险了。在曹参的攻势威胁下,项襄拿出一半军粮、战马以及弓弩箭矢等远程攻击器械。
此时项襄仍保留有反水的可能,特别是彭城之战刘邦惨败,项襄完全可以反戈一击,让刘邦雪上加霜,实战当中如何呢?
刘邦南下后,魏相彭越趁机来到定陶城下,摆开阵势,如果项襄不开城门,他就强攻。项襄派人出城,他还想谈,彭越砍了来使,麾下先登将士,扛着云梯、攀城索,黑压压的就蜂拥而上。
平时彭越绝不敢拿三万人去对抗项羽军,但此时打的是刘邦旗号,狐假虎威,恃势凌人,将来万一项羽兴师问罪,也可以把罪责推到刘邦身上。彭越也吃透了项襄的心态,既然投降了一次,当然不想再打一仗。
项襄本就不想打,他的军队在城头稍作抵抗,就又投降了一次。
当然项襄投降的收获也不小,他后来在刘邦军中,除了跟随刘邦远征了一次英布,没什么军功,却赐姓刘,改名刘襄,受封桃侯,食邑1000户。到了汉景帝时期,刘襄之子刘舍,接替周亚夫为丞相(三公之首,官职一品)。刘邦的死敌项羽,其族人在汉朝担任丞相,不敢想象。然而项氏一族投降刘邦最终封侯的,不止刘襄一人,就连项羽的亲叔叔项缠,赐姓刘,封封射阳侯。项它赐姓刘,封平皋侯,食邑580户。
接下来就要打彭城之战,刘邦输的很惨,王武反水了,但项襄被刘邦拿捏得死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