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峰在咫尺,道法自然间。想必,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大家都比较熟悉。那么,你可曾想到,在这么一卷堪称黄公望山水画巅峰之作的山水画,在画卷中蕴蓄着丰富的道教信仰?黄公望在绘画创作的同时,也以道士的身份自居。于是,在绘画与道教的双重背景之下,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具有了一种崭新的寓意,即借助山水之形表现道教的神圣空间。
山水画中的道教信仰,依仗于有形的山水,却实存于尘世之中,道教信仰在画纸上具有了自己的一番神圣空间般的"洞天福地"。在道教信仰体系之内,山水真境似乎成为了道教观念表达的"首选",山水画在中国古代逐渐成为了表达"道教仙境"的一种方式。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01、时代与抉择:身为元代一介文人画家,黄公望对于自身命运的探索素有"元季画坛四家之首"的黄公望,生活在了蒙古人统治之下的元朝。他在绘画上的造诣,一部分归于他的天资聪颖,另外一大部分则归功于他归隐之后对于自然的体悟。后来,他以道士身份自居,更是过上了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不过,在元代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科举制对于南方的汉人而言显得极不友好,文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波澜与变动。
在元代文宗天历二年,大概1329年前后,黄公望入金志扬派,正式开始了他的道教生涯。他入道的原因,应该是他历经世故,无必挤身仕途,而道家所倡导的"出世"思想则恰好符合黄公望当时的心境。
于是,他选择了隐逸山林,这也便于他自己专心从事绘画创作, 也能让自己进一步深入的感悟自然,感悟道法。并且,黄公望与自己身边的一些好友共同谈诗论道,一起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与安慰。他的好友张雨曾经在《戏题黄大痴小像》中,表达过黄公望自身的道教信仰。而一些后人,也补述了当时盛行的道教活动地区范围,我们大致可以从中窥探一二。
全真家数,禅和口鼓,贫子骨头,吏员脏腑。
为黄冠,往来吴越间……教授弟子,无问所业,谈儒、墨、黄老……
往来三吴,开三教堂于苏之文德桥,三教中人多执弟子礼……
道教山水画
黄公望
在道教信仰的影响之下,黄公望的山水画中自然而然地便带有了浓厚的道教色彩。我们如果细看无用诗卷《富春山居图》,便会体悟出黄公望的"胸中丘壑"。在无用师卷起手处便是近山耸立,观者目光顺山势而行尚未能及至高远处,则又顺势迁回依水而下,靠着近处疏本几丛、远峰脉显出水面之疏阔。及至画卷中段,再起近峰一脉,极尽绵延之势,直至没入远水。
飞泉流瀑、矮树密松、屋舍亭桥、钓舟翁布置其间,墨色第淡却生意盎然,静而不寂、近却不塞。仍是靠着山脉水势引领,转而至中景处于丛树几株间,再现低平台地略高于水面,此处却无前段峰密之绵延之势,只兀自出于水面,转瞬即没入水中,继之而起则是滩涂密林直至卷尾忽起峭立山峰扑于眼前,乃极近之景,再无绵延之态。峰后则是一脉横岭出于远水,凭此知晓水路不塞,乃为活流。旋即便是一片空茫,仿入灵觉玉虚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