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降价,对化肥最终使用者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儿,但对化肥生产和流通渠道来说,由此带来的副作用,着实让人头痛。
对于化肥零售商来说,早在七月份化肥涨价风头正盛之时,就或多或少预订了一些秋季用肥(小麦肥为主),即便按照当时的优惠价格,45%含量的小麦肥吨价依然在4000元左右,在“货卖涨价”心理作用下,当时并没有多少人预测后期出现跌价的后果。
特别对于当时直接完成交易的订单来说,并没有直接说明所售的化肥是否为保底,在批发商看来,零售商交钱,他们发货,这就证明为即时交易,不存在保底或后期降价的可能。
但化肥零售商认为,提前采购尚未使用的化肥,就是一种预售行为,如果在交易时批发商明确提出不保底、不降价的原则,他们也不会提前交钱拿货,既然没有明确说明,就要给拿货的客户按照即时市场价格进行调整,否则,将会严重影响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
据知情人士透露,客商之间出现纠纷,批发商应该负主要责任,理由有两点:
一是在涨价之时,批发商从企业拿一部分低价化肥,而后按照市场价卖给零售商,对于企业来说,批发商买断的产品,厂家只负责化肥质量,并不负责后续价格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批发商无路可退,在市场价格已经降到远低于他们买断价格后,面对零售店降价请求,他们自然不能轻易答应,毕竟,降价就意味着亏损。
二是部分批发商采购一些中小肥企化肥,通过个人运作,成为区域性品牌,当化肥降价潮形成后,这部分企业并没有承担降价的能力,毕竟高成本生产的化肥,一旦跟随市场进行降价,对中小型肥企来说,绝对是一场灭顶之灾。
肥企没有能力降价,批发商不愿降价,在面对零售商的压力时,只能选择回避。
对于化肥批发商来说,这样的行为就是在“走钢丝”,稍有不慎,便有跌落的风险,有零售商认为,作为一名负责任的供应商,尤其是在平时客情关系相当融洽的前提下,出现回避问题的行为,实在让人心伤,如将所有损失都压在零售商头上,势必会为今后的合作,造成极大的影响,而批发商是依靠信誉求生存的,在面对经济损失和经营信誉的抉择时,但凡有些理智的批发商都应积极拿出解决方案来应对信誉危机。
对于肥企来说,更是如此,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集体沉默后,眼看着小麦肥市场即将启动,而化肥零售商依旧采取静默观望的态度,于是,一些有影响力的大型肥企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纷纷选择了紧跟市场的脚步进行了价格调整。
尤其是对于市场运作较好、前期收取了太多预订款的肥企来说,此时如不主动降价,将会给二线品牌带来新的市场机会,市场份额恐将重新洗牌,和批发商的遭遇类似,在面对要利润还是要市场时,肥企的表现可圈可点。
在降价 保底双重刺激下,当前,化肥零售商已陆续开始备货,化肥市场的启动,对秋肥的稳定供应,就是一种利好行为。
不过,对于农民朋友来说,今年的小麦肥价格将会特别“丰富”,届时如何选购极具性价比的小麦肥,将是一件极其考验眼光和智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