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蜡石在石收藏文化中极具地方性特色,它们算不上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大石种",没有中国的灵璧石那般出名,但是它们质地像宝玉一样,细细观看,能把人带入一个异度空间,充满迷醉的黄色,晶莹透剔的质感让人看上去既能清晰看到纹理,又迷茫看不到奇石的另一面,充满了未知的美感。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著名诗人元好问曾写过"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的千古名句,而这里的"碔砆"就是如美玉一般充满黄色光芒的黄蜡石了。
在明代万历年间,养生家高濂写了一本名为《遵生八笺》,在"高于盆景说"中就写到了"黄蜡石花盆",虽然当时的黄蜡石还"委屈"成为花盆这样的配角,但是当时的它肯定还不知道,从此以后,它会瞬间"飞黄腾达",成为中国观赏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对黄蜡石的记载,算算从1591到现在,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在清代,各种玉和奇石已经发展到了高峰期,简直就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收藏朝代" 。
一首名为《师子林》的诗也记载了黄蜡石,诗中名句"世之耳馀辈,碔趺混球琳"的"碔",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黄蜡石了。清代谢堃的《金玉琐碎》将这种美丽的玉石命名统一,此后这种奇特的石头就有了统一的名字—黄蜡石。著名的蜡石收藏品—"白羊",来自于明代,先后经历了多名收藏家,是目前我国最为古老的蜡石藏品。
白羊
在清代的时候,岭南各地庭院式园林对各类奇特石头的需求量开始大增,这得益于当时岭南文化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斋无石不雅":一个完美的住宅或者是其他场所,都需要用石文化去装点。因此中国历史上不少到粤做官的人,几乎无一能不染"石癖",正是用这种石文化展现自己的一种风雅之感。
这些雅士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比如乾隆时期的张菱、刘业勤等人。他们在当地不仅疯狂收藏各类观赏石,而且还修建名园,来供奉这些观赏石,例如百洲草堂和百兰山馆,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奇石庄园"。后来清政府灭亡以后,石收藏文化丝毫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民国时期吴文献的榕石园还专门修建了一个名为"拜石亭"的建筑。从古至今,这块充满灵性的石头占据了我们的文化,不仅仅展现出一种时代的气息,更折射出了中华文化的沧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