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大部分线路位于高海拔地区和“生命禁区”,建设者们就像这样背着5公斤重的氧气瓶、吸着氧坚持施工,两百多名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始终战斗在第一线,先后攻克“生态脆弱、高寒缺氧、多年冻土”三大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不少冻土工程措施在国内外都是首创,使青藏铁路成了“世界冻土工程的博物馆”。
昔日文成公主3年进藏,今天乘火车从北京到拉萨只需3天。
这条神奇的“天路”让远方不再遥远。
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最能反映出国家的综合实力,同时,也为中国新的发展注入动力。
让梦想变为现实的,还有高峡出平湖。
这就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体量最大的工程项目——三峡工程。
早在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就在《建国方略》中提到建设三峡大坝的设想。
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再一次勾勒出三峡工程蓝图。
1982年,*听取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汇报后果断表态:“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这是中国人一个世纪的梦想。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些重要的日子:
1992年4月3日,三峡工程议案,在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通过,三峡圆梦的号角终于吹响。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2008年10月,三峡工程左右岸26台机组投产发电。
到2009年8月,三峡工程建设基本完成。
三峡工程建成后,不仅给长江中下游民众带来安全感,而且给长江两岸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在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上发挥了十分显著的综合效益。
为了完成这项浩大工程,近130万库区百姓需要背井离乡。重庆市巫山县大溪村位于瞿塘峡峡口,村民冉应福从15岁开始,就在江上跑船,驾驶技术远近闻名。而这一次,他要带着一家九口和256名村民一起外迁到千里之外的安徽省长丰县。
这是他最后一次开船。
“为了国家建设,舍小家保大家。父老乡亲们,三峡是我们的故土,的确难舍,为振兴中华,建设祖国,我们挺起胸膛向前走。父老乡亲们,再见。”
世世代代与江为邻、与江为伴,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江上的白帆。峡江边的黄桷树作证,为了三峡工程,面对国家和民族的百年大计,那些告别家园的脚步,曾经那样不舍,又是那样坚定。
今天,当我们看到三峡大坝震撼人心的宏阔景观时,不要忘记,它的背后有百万移民的巨大奉献。
同样,在中国腾飞背后,凝结的是亿万劳动者的艰辛备至和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