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曾说,"在我有生之日,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空间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
这句话同样适用严歌苓。严歌苓,中国华裔女作家,好莱坞的专业编剧,笔下所写故事触动人心、折射复杂人性,而她所有的创作灵感,皆来自于她自身的经历和经验。
那么,属于严歌苓的人生又是什么样的呢?
十二岁的成年人,拒绝贫穷的灵魂严歌苓说自己十二岁便已踏入成年人行列。确实,她出生于一九五八年的上海,整个童年皆笼罩在那场牵连整个华夏的灾难阴影下,荒诞的世界、贫穷的生活、看不到希望的未来,构成了严歌苓当时的人生。
可偏偏,年少的严歌苓不肯屈服于这种荒凉,她拒绝拥有贫穷的灵魂,所以她选择了一条艰难未知的道路。
那恰是她的十二岁,严歌苓凭借自身努力,考入成都军区,当了一名跳芭蕾舞的文艺兵。凌晨四点,天色未明,离开被窝,开始训练。
空荡荡的舞蹈房里,只有严歌苓勤奋的身影,压腿、劈叉,一次又一次,忍着疼痛,重复枯燥动作。
可现实如同冷水,浇灭了严歌苓的梦想,告诉她,有时候努力不足以弥补天赋。不过,后来的严歌苓从自身经历中,又领悟了另一真理,即"努力或许无法弥补天赋,却能让你的余生收获永恒报酬"。
那是已处于知天命年纪的严歌苓,站在舞台上,丝毫未有同年龄人的佝偻和腐朽。
她微笑着向世人证明,虽然她的努力没有胜过天赋,可她的努力却馈赠她一生益处,让年近六旬的严歌苓依旧拥有优雅身姿。
疼痛的经历,灰烬中盛开的花朵十五岁邂逅初恋,浪漫于忐忑不安中发酵,又消散在男人的背叛里,令严歌苓一生未能释怀。
十八岁父母离婚,再次直面感情痛苦的严歌苓,始终没有想明白,为什么明明一直相爱的人,却最终说了再见?
她把困惑藏在文字里,写出了《一个女人的史诗》,用田芳菲的故事来找寻答案。一九七九年,满怀感情创伤的严歌苓选择前往前线,在战地医院照顾伤员。
战争的残酷、生死的界限,皆在严歌苓的世界留下很深印记。于是,重回后方的她,拿起笔杆,开始书写一篇又一篇文稿。
这一回,天赋眷顾了严歌苓,让她用绝佳的文笔、巧妙的思维得到上司重用,从文艺兵转为了铁道创作员。
严歌苓不只写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疑惑,也写别人的故事、别人的不解。她喜欢安静聆听不同的声音,收集不同的故事,再化作各种素材,呈现在纸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