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铁幕急升,币圈凛冬已至,身处其中的投资者周身凛冽。
6月22日下午19时,比特币价格处于32000美元之下,一直徘徊在31600美元左右,较前一日收盘几乎持平。而就在前一个交易日,比特币遭遇“血洗”,日内跌幅近10%,24小时内有多达22万海外用户爆仓,高达70多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时间周一,全球持有比特币最多的上市公司MicroStrategy在其官网发布消息称,以约4.89亿美元的现金收购了约13005枚比特币,买入价格为37617美元/枚。本次交易后,该公司共持有约105085枚比特币。
不幸的是,就在MicroStrategy买入后不久,比特币进入*模式。这也直接导致该公司股价急速下滑,一度大跌近 11%,收盘下跌约9.7%。
本次比特币爆仓的背景是,6月21日,中国央行发布消息称,近日就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问题约谈了部分银行和支付机构。当天,工行、农行、建行、邮储、兴业和支付宝便齐齐表态称,将严格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利用其服务进行虚拟货币交易,并持续加强排查监测力度,一经发现便会销户。
事实上,早在2017年,中国监管部门就明确禁止国内金融机构和非银支付机构开展与虚拟货币相关的业务。今年5月2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会议部署下一阶段金融领域重点工作时特别强调,要强化平台企业金融活动监管,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
随着一系列高压监管政策的出台,比特币价格一改年初昂首向上的态势,其价值进入持续下滑的通道。
当然,从更大范围来看,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跌落主要是来自于全球主流国家或地区监管机构的合力围剿,尽管有印度央行逆势而为,宣布不禁止本国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开展加密货币交易,甚至有中美洲小国萨尔瓦多宣布比特币为本国法币,但都无法阻止加密货币的持续下滑。
拉长时间线来看,目前比特币的价值,相比4月14日创下历史新高的63745美元,在短短两个多月内遭遇腰斩。
此外,莱特币和以太坊的价值两个月内跌幅分别超过50%和20%,目前分别徘徊在120美元左右和1910美元左右。
另有因为特斯拉(TSLA.US)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而名声大噪的币圈新贵狗狗币,自5月8日突破0.76美元高点后,目前已回调约60%。
日前,匿名加密货币分析师泰勒·德登(Tyler Durden)表示,即使有马斯克加持,狗狗币跌至5美分也无可避免。而他此前甚至预计,今年狗狗币的价值将归零。
有分析人士指出,未来比特币价格将继续下探挑战3万美元的心理关口,一旦失守则意味着比特币将迎来更大范围的抛售潮的,有可能引发其价值向着年初低位2.8万美元水平跳跌。
悲观预期中,也不是完全黯淡无光。相对于中国全面禁止加密货币交易,市场人士普遍认为,美国全面封*比特币的可能性很小,更可能的只是加强监管,这至少能让比特币等加密货币获得一些喘息的空间。
但需要注意的是,美联储近期释放了更为鹰派的加息信号——点阵图(dot plot)显示,2023年年末之前有两次加息。更关键的是,6月的FOMC会议有多达七位委员认为,2022年美联储就应该开始加息。按照这样的趋势,在下半年的美联储会议上,超过半数委员认为明年应该加息的可能性正在上升。
当地时间上周五,另一位美联储的核心人物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暗示,美联储内部早就开始了QE讨论,只是没跟市场说而已。他声称,美联储加息会从2022年末开始,这比市场预料的2023年更早。市场人士认为,如果美联储加速收紧,将冲击加密货币等风险资产。
此外,特别要指出的是,除了打击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交易,中国政府针对比特币“挖矿”等行为的监管正在持续升级,青海、内蒙古、四川陆续出台相关政策。
“由于今年中国本身就电力偏紧,以火电为主且污染更大的内蒙古、新疆等地的挖矿活动被叫停并不令人意外。但近期,禁令已经下达到了水资源丰富、以清洁能源发电为主的四川。挖矿去中国化的趋势可能已经是确定的。” 在嘉盛集团全球研究主管Matt Weller看来,挖矿去中国化已成定局。
此前网上流传的一份由四川省发改委、四川省能源局发布的《关于清理关停虚拟货币“挖矿”项目的通知》文件中要求,对于已经排查上报国家的26个疑似虚拟货币“挖矿”项目,要在6月20日前完成甄别清理关停工作。同时,文件要求开展发电企业自查自纠,立即停止向虚拟货币挖矿项目供电,四川省各市(州)政府立即开展拉网式排查,发现疑似项目立即关停,6月25日前完成。
事实上,在全球比特币挖矿网络中,中国矿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多个权威数据显示,基本在两年前,中国矿池拥有的算力就已经占到比特币全网算力的65%。但由于近期的挖矿禁令,BTC.com的数据显示,当前比特币全网平均算力126.83EH/s,相比历史最高点197.61EH/s已跌去近36%。
Matt Weller认为,大型矿场在严监管下很难运作下去,“出海”可能是一些矿工或矿场的选择,例如选择将矿场直接迁移出海。目前65%算力或面临转移,其中,尤以迁移至电费较为低廉的中亚和北美地区为主。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