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太极图是我国先贤在人们还没有语言和文字表达思想的时候创作的,古往今来,有众多的学者都努力的探索和钻研它是怎么生成的,但一直都没能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它,本文将以全新的角度用立体几何的方法一步一步为大家解释太极图阴阳变化的生成原理,你会发现,其实它是很简单的。
在古代,人们认识到日月星辰都是在做周而复始,永无休止的运动,犹如圆周运动一样无始无终。而大地的变化相对稳定,像方形一样有规则而不易变动。在这些体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天圆地方”的朴素认识。然后将“天圆”一分为二。因为白天是光明的,而黑夜是黑暗的,所以就把白天分为阳,而把黑夜分为阴。由此可见,阴阳是根据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运动规律而做的分类,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进一步引申了阴阳的含义:把某个事物朝着太阳的那一面定义为阳,背着太阳的那一面定义为阴。
虽然“天圆地方”的认识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但是用圆形来概括昼夜交替、阳阴的循环变化,无疑是正确的,而太极图的产生是基于这个正确的认识!如今,我们知道日出日落是因为地球相对太阳作自转运动而产生的,可以用简单的图像来表示(如图1)
图1称为阴阳状态图,地球朝向太阳的那一面用红色半圆表示,它代表阳,背向太阳的那一面用黑色半圆表示,它代表阴。红半圆与黑圆之间是阴与阳的两个交点分别用A和B来表示。从图1中可以看到,地球上阴与阳的状态各占其半,是静止的状态,当然是无法表达阴阳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的。可是动态变化可以由无数个瞬间的静止的状态来描述。事实上太极图正是用无数个不同时序的阴阳状态图演绎出此消彼长的变化的。
太极图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起源,相传为伏羲氏所作。它经历了几千年的曲折秘传而留传至今。其生成原理早已湮失不复。现在从众所周知的自然现象说起,用简易的方法一步一步的为大家揭开太极图神秘的面纱,展示其生成的过程和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