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的庐江高新区(央广网发 庐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十年来,庐江县积极参与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分工与合作,尤其是围绕新能源电池领域,已基本构建包含锂离子关键材料、电池及系统、电池回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全产业链布局。
“未来我们有信心打造一个新能源电池材料的千亿产业。”许华为说。
据介绍,十年来,庐江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已建成全省最大的动力电池和磁性材料生产基地。全县规上工业企业达195家,去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73.5亿元,比2012年增加1.2倍,其中主导产业210.2亿元、占比76.8%。产业集聚效应、主导产业支撑效应日益凸显,以磁性材料、新能源电池、电子信息配套为主导产业的“新三篇”发展格局已经打开。
生态蜕变
“地下聚宝盆”种出“生态摇钱树”
黄陂湖是庐江的内湖,水域面积约为4.5万亩,有着大片的浅滩湿地,为水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冬季进入枯水期后,黄陂湖水位下降,鱼虾、水草显现,大批的候鸟便前来觅食、歇息,其中不乏东方白鹳、青头潜鸭、天鹅等国宝级珍稀鸟类,黄陂湖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观鸟胜地”。
岸青水美的黄陂湖(央广网发 马发青 摄)
然而,这样的场景却是近十年才出现的。
经上世纪50年代、90年代两次大规模围湖造田、围垦养殖,黄陂湖湖区水体逐渐萎缩。“当时的鱼苗场是全县主要鱼苗生产基地,也是唯一国营的专业水产养殖场,有5000多亩。”庐江县水产养殖场负责人丁润告诉记者,养殖污染直排,对湖区水质也有影响,随着生态的不断恶化,到上世纪80年代,来黄陂湖越冬的鸟已经不多见。
2013年底,黄陂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谋划启动,总投资10.99亿元。2015年初,庐江县正式启动黄陂湖湿地“三退”(退耕、退渔、退养)还湿、植物复建、截污带建设、鸟类栖息地保护等一系列“集成”生态恢复建设工程,共计清理养殖场共25家,累计退养还湖面积20.1平方公里。通过整治周边水环境、丰富水生植物群落等生态手段,使黄陂湖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修复,水质发生了质的蜕变,逐渐恢复到了二类水。
鸟类是环境的生态试纸。
2021年夏季,安徽大学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队先后在庐江县黄陂湖发现了64只青头潜鸭。这种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种群不足1000只。
更让人欣喜的,时隔一年多,青头潜鸭已经从“过客”变成“留客”,并且数量扩大到200余只。
“水中大熊猫”青头潜鸭戏水黄陂湖(央广网发 马发青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年来,庐江县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不仅吸引了“鸟类国宝”翩跹黄陂湖,也在“地下聚宝盆”上种出了“生态摇钱树”。
驱车行驶在庐江县矾山镇西山蜿蜒的盘山路上,道路两侧满眼绿意,如果不是山脚下还耸立着高高的矿厂设备八大窑,你很难想象,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光秃秃的山顶裸露在外,采矿留下的坑口和峭壁满目疮痍。
“靠山吃山”,曾经的矿产经济一度是庐江的支柱性产业。庐江县矾山镇是“千年矾都”,明矾石储备居全国第二,当地采矿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唐代,矾山镇也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矾工业基地。
本世纪初,随着人工合成技术的兴起,古老的明矾采炼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在西山留下的却是一道道“生态创伤”。
2021年7月,庐南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矾矿治理区生态修复项目正式开工,此项目治理范围分围大矾山、小矾山和东山,总面积84.74公顷。
据了解,在矾矿生态修复治理过程中,庐江县对被破坏的山体进行重塑,让其与周边的地形地貌相融合,呈现出自然的景观风貌。
通过生态修复,整个修复区矿山的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同时,还将结合矿区遗址内的工业设施设备、工业人造物等进行改造利用,并加入旅游元素,形成“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的景观格局,在保护中保留了独特的工业历史遗迹风貌,打造矾矿工业文化主题公园,目前矾矿文旅项目已引入投资达24.6亿元。
矿山生态修复让荒山重批绿装(央广网发 马发青 摄)
十年间,庐江县共计关停、并转、恢复治理了196家矿山,现设置矿权的矿山仅剩26家,生产矿山和废弃矿山已修复治理面积达460多公顷,裸露山体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到35%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
乡村蝶变
“乡村运营”激活“美丽经济”
国庆前夕,一场乡村音乐会在庐江县白湖镇独山旅游景区举行。今年59岁的当地村民姚成芝完成了自己的“舞台首秀”。当《还没有爱够》的钢琴旋律响起时,姚成芝与其他钢琴演奏者一样专注。
大半辈子都在种地、打工的手如今弹起了钢琴,姚成芝直呼自己做梦也没想到,“营地里有老师免费教,我学了两个月,现在会弹两首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