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大大小小的官员数不胜数。在清朝众多的大臣当中,哪一个人气值最高?哪一个传说最多?哪一个最为老百姓津津乐道?说来说去,除了乾隆朝的宰相刘罗锅,恐怕还真没有哪个人能当此殊荣。
刘墉的故事,可以在很多戏曲、评书、相声等文艺作品中看到,真正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我们当代人中,说不清清朝十二帝名号的大有人在,可是不知道刘墉刘罗锅的,没有几个。
关于刘墉的故事,比较正统一点的文艺载体,还是评书,这就不能不说说《刘公案》。《刘公案》本是鼓词性质的评书,表演时说唱结合,共一百零六回。评书的具体作者已不可考,应该是历代评书、鼓曲艺人加工而成。
就是凭借着这些曲艺作品,刘墉这个名字深入人心,成为老百姓心目中清官的代表,也是人们惩治贪恶势力的希望。
评书戏曲中,刘墉是佝偻着背、风趣幽默却又坚持原则的一代贤臣,是乾隆朝的中流砥柱,与乾隆皇帝既是君臣,又是朋友。
他时刻会出一些歪点子戏耍和珅,也会用旁敲侧击、插科打诨的办法使皇帝听从自己的规劝。
偶尔,他会惹乾隆生气,但往往乾隆皇帝拿他也无可奈何。刘墉是朝中正直大臣的代表,同时他也是一个聪明人,所以能屡屡在皇帝的盛怒之下保全自己,堪称朝臣楷模。
关于“刘罗锅”这个称号,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
据说一次金殿奏事,刘墉跪于殿下,乾隆皇帝看到他驼背,不禁出口说道:“刘墉,你还真是个罗锅啊。”
刘墉一听,立即谢恩,皇帝有点奇怪,你谢什么恩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