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下葬时的讲究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我谈了“土葬墓穴位置安排”、“土葬挖坑的讲究”,这篇来说一下整个葬礼中最关键的过程——棺材坐堂。这所谓“坐堂”,就是将棺材放进挖好的坑中,堂谐音“塘”,塘即“坑”。
坐堂虽是降棺入坑,但不能说“降官(棺)”或是“落官(棺)”什么的,那样晦气,官哪能降呢。而“坐堂”则是当官的意思,讨个口彩。
(棺坐堂)
墓穴安排和挖坑都有很多讲究,而讲究更多的是如何将棺材放进墓穴中。挖坑相对简单些,棺入坑要复杂,讲究也多。棺材抬到墓地,由阴阳先生拿出罗盘,看针定准“山向”,接下来就看抬棺那班杠夫了。
杠夫的班头称为“杠头”,在过去北京,杠头与众不同之处是手 拿响尺,这响尺是一种类似梆子的敲打指挥工具,杠头一打响尺,杠夫开始安排了。棺材抬到墓穴旁后,杠头便开始做棺材下葬安排。杠夫在坑口上,先顺放两根大杠。
(清慈禧太后下葬时,杠夫统一着装)
当阴阳先生宣布吉时到,杠头指挥杠夫将杠绳拴好的棺材移至坑口,杠绳的另一头绕在杠上,以为滑车。棺放下放时要注意的是,要调好棺材的方向,如果坑是南北向的话,棺材也要顺着坑的方向,大头(遗体首部所在一端)朝北,小头(遗体脚部所在一端)朝南,与在家停灵的方向刚好相反。
把棺材往墓坑里放,就是技术活了。
杠头会将杠夫分成两部分,多数人在坑上,负责放棺;至少有两人会下到坑底,负责接棺。
(旧时民间杠夫)
如果亡人生前是富贵、官宦之人,其棺材往往大而沉重,抬棺要用48人(48杠)或64人(64杠)的大杠,这样的大棺一般须使用八根杠绳系住棺材,往坑内慢慢下放,老北京称为“八把花”;如果在棺材两头的四个角上,各用一根绳,这叫“口花”。棺材轻的,用两根或四根绳子即可,将绳子直接从棺底穿过,这叫“腰花”。
因为杠绳一抖一松,故将棺材往下放称作“抖花”。我在苏北老家见到情形相对简单,一般都是腰花,绳子捆好棺材后,绳子互挽在大杠上。将棺材抬到坑口上,慢慢放松绳子,棺材便会缓缓地落下,直到平稳地放到坑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