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在我国有非常古老的历史。出于招风取凉、驱赶虫蚊、掸拂灰尘、引火加热种种需要,人们发明了扇子。
从考古资料方面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如古籍中提到过“舜作五明扇”。但有关图像和实物的发现却较晚。目前所见较早的扇子形象是东周、战国铜器上刻画的两件柄大扇,以及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从使用方面看,由奴隶仆从执掌,为主人障风蔽日,象征权威的成分多于实际应用。
彩绘贵妇宴享图壁画砖 魏晋(公元220-420年)
嘉峪关市新城魏晋壁画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以朱红色勾边框,内绘一幅宴饮的场景。图中女主人跽坐在左上方,其前方置漆盘、樽、勺等饮食器具。四个容貌娇美、穿着华丽的侍女围坐于周围,互相谈论着什么。其中三个侍女手中各持一柄团扇,摇曳生姿;另一侍女手持一物。
战国晚期到两汉,一种半规型“便面”成为扇子的主流。其中以江陵马山楚墓出土、朱黑两色漆蔑编成的最为精美。便面一律用细竹蔑制成,上至帝王神仙,下及奴仆烤肉、灶户熬盐,无例外地都使用它。
邓县南朝墓画像砖
魏晋南北朝时期,“麈尾”、“麈尾扇”、“羽扇”及“比翼扇”相继出现。“羽扇”前期本由鸟类半翅制成,后来用八羽、十羽并列,且加了长木柄。“麈”是领队的大鹿,魏晋以来尚清谈,手执麈尾有“领袖群伦”含意。“麈尾扇”传由梁简文帝萧纲创始,近于麈尾的简化,固定式样似在纨扇上加鹿尾长两小撮。“比翼扇”又出于麈尾扇,上端改成鸟羽,为帝子天神、仙真玉女天下凡翅膀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