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客户端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左玉丽)春节,是农历的岁首。过春节,也叫过大年,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传统节日。过大年期间,阖家团圆、普天同乐,神州上下一派喜庆气象。而千百年沿袭下来的各种民间习俗,让春节更加多姿多彩。
中国地大物博,由于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怎样欢度春节,各地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兰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包括年俗在内的民俗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兰州人过大年的传统习俗非常引人入胜。
“兰州人传统年俗的来源,一是从中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区域传过来的;二是从兰州地区以农耕文明为主要成分的经济基础上逐步产生的。”兰州孔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立仁说。
王立仁是位历史文化学者,从2008年起,他就致力于挖掘梳理兰州本土文化,先后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各类稿件200多篇。2012年,他参与了《兰州民俗风物》一书的编写,并担任副主编。从兰州市政协副秘书长岗位退休后,他更是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研究兰州本土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上来。说起兰州本地的景点方言、民间传说、民间习俗等,王立仁如数家珍,信手拈来。
“过年是兰州人一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人们常说‘宁穷一年,不穷一节’,就是这个意思。老兰州人过大年,可以概括为‘五个节点、三种味道’。所谓‘五个节点’,是指腊八、小年、除夕、初一、十五这五个时间节点,通过各种习惯和讲究,汇集起来形成一个完整喜庆的春节民俗体系,充分体现了家的味道、年的味道、民俗文化的味道。”在王立仁的娓娓讲述中,兰州民间传统春节习俗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腊八:绝处逢生 苦尽甘来
腊月初八,喝一碗腊八粥,就掀开了过年的帷幕。
吃腊八粥,是从南到北全中国人民共同的习俗。各地的用料有所不同,但都是用八种以上的原材料,加冰糖,用慢火熬成粥,软烂香甜,十分可口。
腊八粥的起源有两个传说。
第一个,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靠乞讨为生,一年冬天,大雪纷飞,把朱元璋困在一个破庙里。饥寒交迫中,他看到一只老鼠叼着一颗红枣钻进洞里。于是朱元璋扒开老鼠洞,找到小麦和黑豆、小米等一些杂粮,混合在一起煮了一碗粥。做了皇帝后,朱元璋不忘那一碗救命粥,每逢腊月初八,都要按照当年的样子,用各色杂粮熬成一锅粥,与群臣一道品尝,同时赐名“腊八粥”,下令天下共同遵守,这样就让喝腊八粥成了民间习惯。
另一个,说的是有一位老农民,勤劳一世攒下一笔家产。临终时给儿子留下遗言:“谁家的烟筒先冒烟,谁家的高粱先红尖;谁家的磨盘后转起,谁家的粮仓后见底;谁家的穿衣少绸缎,谁家的柜里多钱串!”告诫儿子要勤俭持家。但儿子把老爹的教导置之脑后,好吃懒做,坐吃山空,到腊月初八这天,家里竟然一点吃的都没有了。儿子饥饿难耐,翻遍家里的米缸、面袋与所有坛坛罐罐,搜出了八种残存的杂粮,凑在一起熬了一锅粥,救了自己的命。这时候儿子想起父亲的遗训,不禁追悔莫及。从此他痛改前非,按父亲的教诲,勤于耕作,俭于生活,日子重新红火起来。
“这两个传说都有一个共同的寓意,就是平安渡过难关,转危为安,迎来新的转机。这也是腊八粥的文化意义。”王立仁如是说。
过去,兰州人喝腊八粥的时候,非常注重体现传统孝道。粥熬好以后,一家人团坐在一起,由最年轻的儿媳妇,把粥端给最长辈的老人,然后依辈分一辈一辈逐次取用。和父母分开居住的儿女们,要给老人专门送一碗粥,表示不忘养育之恩。左邻右舍也会互相送粥,共同品尝,其乐融融。
“腊月初八,在整个过年的风俗习惯中,是个非常好的开头。”王立仁说。
小年:趋利避害 祈福求祥
“腊月二十三,打发灶娘娘上了天。”腊月二十三,也叫“小年”,家家户户要祭灶,欢送灶王爷、灶娘娘上天述职、回娘家省亲。
传说灶娘娘是玉皇大帝的女儿,她被许配给灶王爷。玉皇派夫妻俩进驻到各家各户,观察和记录这家人的言行,到腊月二十三回天宫时,把这家人一年来的种种表现,向玉皇大帝一一汇报,玉皇大帝据此决定对这户人家的奖惩。因此灶王爷的汇报,对一个家庭来说,那可是关系重大的事情。
所以,过去一般家庭厨房的灶头上,都在一个小神龛里供着灶王爷、灶娘娘的画像。到了腊月二十三,要在神龛两边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然后点香烛上供,还要特别备办木版印刷红色神马的纸裱,这是给灶王爷、灶娘娘回天宫时准备的坐骑。另外还要准备糯米制成的灶糖,很甜很黏,让灶王爷、灶娘娘吃了以后连说出的话都很甜。傍晚时分,燃放鞭炮,焚烧纸钱、神马,让灶王爷、灶娘娘高高兴兴踏上路途。然后一家人开始吃丰盛的晚饭。祭灶过小年的民俗质朴而又坦率,表达了人们对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强的热切向往。
祭过灶,年前的准备开始加速。从腊月二十三起到除夕,不但要掸尽房屋积尘,拆洗被褥窗帘,购办年货、*猪宰羊,还要特意买上一批新的锅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