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记者 陈白 就业优先,成为了二十大报告中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此外,报告还进一步提到,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二十大报告为何把就业提至优先位置?未来就业优先政策如何提质加力、落细落地?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战略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涂永前看来,尽管近年来一直在不断强调就业优先,但这一战略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足以证明,“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优先也正在成为我们应对经济转型升级压力的底盘所在。
从创业到就业
就业优先正在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抓手。
2020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党中央把就业摆在“六稳”工作、“六保”任务首位,以更大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各地区、各部门形成合力,根据就业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力度,做到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
涂永前认为,创业是就业之源,对于稳定和扩大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也正因此,我们需要以创业促就业,稳住基本盘、扩容蓄水池。要强化创业带动就业,也就进一步需要持续优化创业环境,给企业以更多的生长空间。
除此之外,涂永前称,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向数字化迈进,必须看到的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提高,“如何弥合就业中的数字鸿沟也十分重要。”
涂永前认为,未来在公共服务上需要用人单位和公共服务机构携手搭建好职业培训平台,开展常态化、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持续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培育一大批满足新型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特别是数字经济相关专业的培训课程,提高劳动者的数字素养和操作技能,引导他们优先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岗位就业,“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这也引导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职业教育、大中专教育。究竟什么样的教育体系,能够让企业获得所需要的人才。”涂永前说。
灵活就业补齐短板
最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各种灵活就业模式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按照人社部此前公布的数据,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约为2亿人。
针对这一新的就业形势,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涂永前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平台经济的出现,未来传统工厂的工人数量会越来越少,大量的就业机会将转向平台,平台为供需双方提供信息服务,这将是未来全球的大趋势。从这个角度来看,灵活就业人员的数量,在未来还会进一步扩大。
目前,在灵活就业领域中,农民工占据主要部分。他们普遍存在职业技能普遍偏低、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而当他们在遭遇意外伤害时,很难获得社保的支持。涂永前认为,这就需要人社部门及平台企业研究如何保障这部分劳动者的职业伤害风险。“有些平台企业也正在选择购买商业保险的方式。但是由于灵活就业群体的方向多样,遭遇的风险也不一样。如何让他们的风险降到最低,是我们政府要做的事情。”
他指出,灵活用工的各种形式对全日制用工形式的劳动法制产生了冲击和挑战,传统的劳动法体系应该进行制度重构:扩大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对各类灵活用工形式分类规制;对劳动法中的强制性规范和自治性规范进行合理配置;进一步优化劳动法三层调整模式;重构劳动法与民法的功能分工。“未来应当对于灵活就业给予更多的制度供给,让更多的人在灵活就业的过程中获得学历提升、职业技能提升,进而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