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玉一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块上好的玉石可以说更是代表了主人的权势和财富,一块好玉千金难求,甚至依然可说是价值连城,这其中,就有最具神秘色彩的血玉。在收藏界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做“古玉挂红,价值连城”。
血玉是指白玉中带一丝红色脉络的玉器,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其色正而不邪,水头好,无杂质,无绺裂,是玉中极其罕见的珍品,不确切指代某一种天然玉,可以是和田玉、翡翠或者黄玉等等类型的玉石。
从血玉形成的时间上来说要经过数百年才能成形,关于血玉的记载极少,最早出现于松赞干布送给文成公主的礼物中。
谣传
千百年来,民间一直流传着千年血玉的形成是和尸体有关的,这和当时的丧葬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有厚葬之风,尤其是在汉代提倡“事死如事生”,在王公贵族的墓葬中会陪葬大量的玉器,其中又有各种口琀,如玉蝉、玉牛等被放入死者的口中。
在湖北省博物馆展出的曾侯乙墓中的玉器中,就有在他口中发掘出来的21只牛、羊、猪、鱼等小动物型玉器。古人认为将玉强行塞入口中,如果人刚死,当时塞入的玉会随气落入咽喉,进入血管密布胸腔上端,在墓葬中经过了千年的变化后,入葬者的血液渗透入玉的肌理,血丝直达玉心,就会形成“千年血玉”。
侯乙墓中的口中动物型玉器
形成原因
其实玉器被埋入土中受到多种化学元素及温湿度的影响,会多种显露出多种蚀变和染色等现象。沁色是出土玉器的常见外部特征,也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依据。古人对这种现象早已有所了解。古人根据出土古玉的观察,总结经验,提出了“尸古”、“黑漆古”、“渠古”、“甄古”、“上古”等说法(明曹昭撰、王佐补《新增格古要论》卷六)、以区别出土古玉发生变化。
古玉收藏家陈性云:“沁色总名之日十三彩,又有各种巧沁花色。”(清陈性《玉纪·玉色》)嗣后,玉肆巧匠不断发明补充,至清末民初,沁色名称增加至七十五种,可谓登峰造极。
而色红如血的“血玉”,就是指玉在墓中形成的二次成色,俗称为沁色,又称“尸古”、是最佳的沁色、为收藏家所喜爱。也有人称其为“血沁”。
血沁的形成也和“血液”无关,通过现代的检测和试验,大多尸体下葬后很快就会分解,血在地下很快就会碳化,不会像无机物那样沁入质地坚硬的玉体,古玉上的血沁是土壤中铁元素或者陪葬品中的含铁物质氧化分解沁入玉体的,这个时间长达百年。 血液呈现红色也是因为铁元素的影响,这一点上,其实血玉颜色和血的颜色成因一致,简而言之,古玉上的血沁是由于铁元素致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