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的学问:“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老话说,“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是种什么讲究?
中国是礼仪之邦,人与人的交往中,都讲究个“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本义指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礼节上“投桃报李”式的相互往来。
礼尚往来一词,最早出自于西汉·戴圣的《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看来,这样的相互馈赠之风,古已有之。
所以,有人就讲,农耕时代的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人与人的情感连结纽带之一,就在这你来我往的礼物交换中。
确实,在经济不发达的旧时代,人情礼节的费用往往占了整个家庭开支的相当大一部分。因为这种礼俗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所以,也催生了许多礼数与禁忌,如果不懂规矩,有时往往花了钱还会落埋怨、得罪人,出力不讨好。
以前的乡村并不富裕,这些礼节性的交往,是少有送现金的,多以实物为礼,不同的场合与事由,是要送上相应的礼品为贺的。比如,以前的农村就有这样一句俗话,叫“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讲的就是喜、寿、丧的送礼禁忌。
“喜不送伞,寿不送烟”很好理解,那就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谐音梗”。曾经有一段时间,数字4是不招人待见的,因为4谐音“死”,而6、8、9则受人追捧。
“谐音禁忌”在春节期间尤为人所看重,新春之际,家家都想讨个好彩头的,所以,“猪舌”不能叫“猪舌头”,而得叫“猪赚头”,因为“舌”与折本之折音同之故。因为怕小孩子记不住说错了话,家里的墙壁上都会贴上“童言无忌”、“百无禁忌”之类的杂联,以求“免祸”。
“伞”字与“散”谐音,新婚大喜之时,人们都期望能携手一生、白头到老,“伞来伞去”的多不吉利啊。就亦如生活中的小夫妻不能“分梨而食”一样,怕的是一个“离”字。早时的新婚贺礼,最常用的物品多为生活用具,比如脸盆、衣架、茶盘、布料、相册、匾额等等。
“寿不送烟”的“烟”与咽气之“咽”音近,老人过寿时,最忌讳与死有关的词汇了。古人都有“五福”之期,所以会祈求“五福临门”。所谓五福,据《尚书·洪苑》所载:“五福,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用现代汉语来表达,五福的含意就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及“善终”。其中,寿福摆在第一位。古时的寿,100岁为上寿,80岁为中寿,60岁为下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