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科学家们的检测分析,这些大圆石形成于6500万至3300万年前的古新世,大部分的直径在2米左右,有的中间呈中空状态,有的裂缝明显,有的甚至碎裂,在碎裂以及中空的圆石里,还发现一些珊瑚、鱼类和贝壳的化石。由于这些圆石的结构不尽相同,那些裂缝较多、内部中空的个体,长期受潮汐和风力作用,更容易碎化分解,有些细小的颗粒则随着海浪冲入大海,从海滩上永远消失了。
科学家们对这些大圆石的成因,其实也有着不同的声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种是带电粒子结晶说。有科学家认为,海洋中存在着一些带电粒子,逐渐将周围海水中的钙、碳酸盐等矿物质吸附过来,慢慢完成结晶过程,沉积到古老的海底,一些海底生物与这种结晶体再逐渐结合,通过漫长的地质演化形成球体结构,最后通过海底火山爆发,将这些结晶体推出地面并被带到海岸上去。
第二种是海底火山喷发说。有科学家认为,这些大圆石诞生于海底的板块运动特别是火山运动。首先,火山喷发形成了玄武岩,然后埋藏于海底的岩层和沉积物中。然后,随着海底板块运动,这些玄武岩被向上推挤,逐渐脱离了原来所处的环境。此后,玄武岩在运移过程,相互之间、与其它岩石间不断发生着挤压、碰撞和摩擦,最后棱角大部分消失,演变为了表面比较光滑的球体形状。
第三种是沉积结核说。有科学家认为,在数千万年前,在新西兰附近的海域底部,存在着大量含碳酸钙的物质,这些物质与其它沉积物,比如黏土、海底甲壳生物的遗体等缓慢发生化学反应,使得以碳酸钙物质为核心的沉积物粘结得越来越紧密,规模越来越大,最后形成了同心球体的圈层结构,也就是地质学中常说的“结核”。最后,这些结核物随着海底板块的运动,被带离出海底,并冲到海滩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