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都》
译者:郑远涛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5月
约翰·威廉斯1922年出生于得克萨斯州,兵役期结束后,终其一生都在大学任教。他出版过四本小说(《唯有黑夜》《屠夫十字镇》《斯通纳》《奥古斯都》),留下一部未竟之作《理性的沉睡》。如今来到了历史小说《奥古斯都》,应该充满刀光剑影,爱恨情仇,情怀与野心,阴谋与伟业,结果呢,主人公竟然在小说十分之九的篇幅后才正面出场。
在当时的文学圈,威廉斯一直是个边缘人物,因为他生活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年代,现实主义写作似乎正被炫技的后现代主义光芒盖过。《斯通纳》的重新出版让西方文学界惊呼如此经典的被遗忘,虽然《奥古斯都》在出版当年就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但也是评委平衡了后现代小说《喀迈拉》后共同颁发的结果。《奥古斯都》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屋大维在恺撒遇刺后集结军队,打败政敌,获得显赫权力的故事。第二部分聚焦屋大维的妻子、继子和女儿对权力的攫取。第三部分是晚年屋大维写给好友的自叙,回顾并反思自己的一生。
《奥古斯都》采用书信和回忆录交替的形式,必要时刻引入第三方视角进行补充,多重视角丰富了叙述角度的表达。书信能够聚焦当下紧张激烈的情势变化;回忆录能够站在较远维度审视总结,避免了单一时间的局限。多人的书写,得以深入每个人物内心,从不同侧面勾勒一个事件的不同面貌。
夜幕下的屋大维
小说启幕于尤里乌斯·恺撒向屋大维母亲阿提娅致信将他收养为法律上的儿子,拔擢他为骑兵统帅的想法。终身独裁官恺撒提到马克·安东尼对收养的阻拦、西塞罗的算计和为屋大维介绍的三个朋友:阿格里帕、萨尔维迭努斯和梅赛纳斯。
故事正式从阿格里帕公元前13年的回忆录开篇,起笔就写了亚克兴角战争的震撼和马克·安东尼的自*,回忆的底色是昂扬振奋的基调。这看似闲笔,却是屋大维击败政敌,获得绝对权力的最后一场战争。但目前一切才刚刚开始。当屋大维突然接到恺撒遇刺的消息,“复仇”就成为年轻屋大维的生命主题。复仇谈何容易!这是几股政治力量的博弈。此时屋大维只有19岁,还有10年才有资格竞选执政官。刺*恺撒的共和派声称刺*独裁暴君是为了保护共和国,因为恺撒将独裁官头衔作为巩固自己长期权力的基础。但恺撒之死也引起了几大巨头觊觎权力的蠢蠢欲动,罗马面临分裂的危险,这样的代价无疑比独裁更大。
小说第一部聚焦几派势力众生杂沓的声音:阿格里帕、梅赛纳斯等随众的忠心耿耿;马克·安东尼对权力的虎视眈眈;元老院西塞罗代表的共和派对屋大维的拉拢……为了罗马大局的平定,年轻人必须学会隐忍,斡旋在各个势力之间,趁机聚拢人心,扩充军队。屋大维必须随时更换不同的面具,扮演不同的角色,不断上演结盟与背叛的戏码,让朋友捉摸不透:
他向西塞罗等共和派示好,与安东尼为敌,派兵拯救刺*恺撒的迪基姆斯,并顺利破例让元老院选举自己为执政官;他联合最大的对手安东尼和雷必达组成后三雄同盟,又在罗马彻底清算共和派政敌;屋大维在腓立比打败刺*恺撒的布鲁图斯和卡西乌斯,在海上打败政敌小庞培,然后转手剥夺同盟雷必达的军权,在亚克兴角打败与克里奥帕特拉结盟的安东尼,消灭了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此时屋大维的势力达到煊赫的鼎盛。他返回罗马的时候,离他的34岁生日还有一个多月,这一年他将第五次担任执政官,同僚是好友阿格里帕。和开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一部结尾写到亚克兴角之战后没有凯歌高奏,有的只是死一般的寂静,也许在那时屋大维就已经触摸到权力的荒诞。
权力征途的冷酷
小说第二部聚焦屋大维的家人和文人墨客的故事,通过屋大维女儿尤利娅流放时的回忆、屋大维妻子李维娅和继子提比略的来往信件,展现出这三个人对权力的蠢蠢欲动。屋大维膝下只有一个女儿,他希望借助婚姻让自己挑选的继承人成为女婿,效仿恺撒立法收养为子。但是他先后许配给尤利娅的马尔凯鲁斯、阿格里帕都去世了,最后屋大维只能选择他最不欣赏的继子提比略。
尤利娅在公元4年的手记是这部小说最精彩的部分之一,虽然她的婚姻是父亲的政治工具,但她有自己的意志,发出独属女性的声音。她从无知到渐渐尝到权力的滋味(哲学家说权力虚无,她认为那是因为他们像阉人不懂女性一样不懂权力),她用女性的身体结交众多情人,连奥维德都为她写诗。最后她倾心马克·安东尼的儿子尤卢斯·安东尼。但是政治斗争是残酷的,提比略安插在尤卢斯·安东尼身边的密探,揭露了他们密谋颠覆提比略的阴谋,而提比略打算通过向元老院揭发这个阴谋,架空屋大维,借此处死尤利娅等人。屋大维清楚,如果这样连自己也无法保护女儿。念及父女之情,屋大维仅仅因为通奸罪将女儿流放,掩盖了政变的罪名。他称呼女儿为“小罗马”,足见对她的疼爱。可是为了罗马,他必须让小罗马离开,永不再见。父女关系是威廉斯的出发点,也是作品最感人至深的一点。
小说欲扬先抑,名为奥古斯都,第一二部分却迟迟不让奥古斯都出场,最多通过其他人的侧写展示出屋大维的只言片语,吊足读者胃口。这就需要作者有足够的笔力,让第三部分奥古斯都的自叙成为压卷的总结之词。
屋大维长达四十页的自叙,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屋大维回忆这一生经历过的重大事件、交往过的重要任务,如今敌人、友人、亲人已经死了大半,只有自己留下面对荒诞。屋大维忆及政敌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会显露出珍贵的人性:忆及选择阴鸷的提比略成为他的继承人,也是因为“残忍在皇帝身上是比软弱或愚蠢要轻微的缺点,因此我将罗马遗留给提比略的恻隐与时间的偶然”。
屋大维将自己的人生总结成三个阶段:“不知未来的年轻人,将生活视同于史诗中的历险,期间他将会试炼并证明自己的力量,从而发现自己有不死之身。中年人……懂得了无论他自己力量多大,也抵不过偶然的势力与他名之为众神的自然规律,也懂得了自己终有一死。然而晚年的人……他的各种胜利与失败不是战胜了势力的英雄,也不是被势力摧毁的主人公,像任何一副总在演戏的贫乏可怜的皮囊,他领会到自己演过的角色太多,以至于不再有本人可言”。
屋大维留下的罗马
拉塞尔·柯克在《美国秩序的根基》中如此评价屋大维的成就:“奥古斯都的伟大贡献在于:直到两百五十年之后,他所构筑的体系才轰然倒塌。即便奥古斯都体系算不上真正的共和国,它在本质上也不是暴政。那个体系确实维系了和平、繁荣以及某种程度的自由”。
屋大维的政治思想受到斯多葛哲学深深的影响,柯克继续写到“在一个血腥的世代里,罗马的斯多葛哲学维系了中央集权帝国的内部社会秩序,教导一小群人真正自由的本质。斯多葛派哲学家似乎都生活在高山上——超越了虚荣,对同胞无所求,但富有同情心且乐于助人。斯多葛主义者不抱怨命运的不公,因为那等于指责上帝。他抛下野心,勤恳履行自己的职责。他的目标不是幸福,而是德性”。
屋大维站在生命的尽头回望,在思考中追寻德性的自由,顿悟那些看似不可预料的转折,其实都映照着同一个主题:这个年轻人的命运将与罗马的命运重叠。向刺*恺撒的凶手复仇,是为了罗马;打败背叛的政敌,是为了罗马;传布拉丁语、订立制度、建立法律,是为了罗马;乃至,他违背好友维吉尔的遗嘱,没有毁掉未完成的《埃涅阿斯纪》,也是为了保留罗马永恒的艺术荣光——他关于罗马基业的诗篇无疑会比罗马本身生命更长。
从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的少年,到触碰命运局限的中年,到丢失真实自我的老年,他非但不能任意而为,反而必须隐忍以承担责任。隐忍,就是奥古斯都一生的主题。他戴上不同的面具,扮演不同的角色,都只有一个终极目的:为了罗马。 □鹿鸣之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