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风,翻过燕山上古长城,卷起清水河川小平原上的树叶。细雨中,一座南北通透的村庄,石板路上行人寥寥。10月26日下午,主街临东的庭院里,响起一片乐器声。
三个古稀之年的老人,戴着解放帽,演奏唢呐、笙和快板,头发花白的驻村第一*高克昌(右一)举手机录像。等老人们把节目表演完整后,高克昌会回到家,把视频剪辑好发在村里新开的公众号上。
密云区大城子镇墙子路村,地处北京密云与河北兴隆交界处,是明清两代扼守墙子雄关的一座营城。塞口之地,融汇了南腔北调、三教九流。村庄成为邻近村镇最有名的戏曲汇演地,村里有不少老人会演奏轿子坊传统音乐。
城市化浪潮下,村里老人占比超过常住人口的一半。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墙子路村停止举办大型汇演活动。今年5月12日,爱好文艺的老人们开办了自己的自媒体平台,在网上写网文、发视频,掀动起墙子路村的“文艺复兴”。
古塞口村庄创建公众号
沿着盘山公路,头顶上是古朴的长城,穿过密集的树林,一路上车很少,等看见一条河,眼前忽然亮起来。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有座上千年屯军历史的村庄,至今保留着极规整的布局:庙宇和城门之间,是约六米宽的丁字街道,路两旁是鳞次栉比的民房。
今年58岁的高克昌,在2021年接到单位通知去墙子路村担任驻村第一*。他心里有些担忧,距主城区110公里远的深山村,恐怕会比较荒凉。他在网上查阅关于墙子路的资料,筹划下一步工作安排。
10月26日,密云区大城子镇墙子路村,高克昌和王瑞胜走在村间小路上,边走边商量着今天的采访选题如何呈现。
村里有石洞、土丘、城砖、黑瓦,每个老人心头都装着不少故事:明代的守卒曾在这里安营扎寨,女真人的铁骑曾从这里呼啸南下,日军的车队曾从这里蜿蜒驶入华北,直到五星红旗在村广场上冉冉升起。
“这里故事太多了。人们也非常健谈,尤其是老人,一聊起墙子路的历史,那就是一个聊不完的话题。”曾在北汽集团从事文化建设工作的高克昌,今年5月12日给村里开了第一个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视频图文。公众号名字叫“漫话墙子路”。
10月26日,密云区大城子镇墙子路村,视频拍摄前,高克昌向村民讲解今天需要拍摄的内容。
村里老人说,1936年,村里有了花会,一些村民学会了舞狮、大鼓、小车会、虎斗牛、二达子摔交、龙灯会、高跷、中幡,把节日表演给村里乡亲们看,也临时组建成班子,巡演十里八乡,偶尔会进县城表演节目。
村中央的广场上,红彤彤的大戏台引人注目,57岁的村支书王云生站在广场上骄傲地说,墙子路的元宵节花会举办起来,顺义的人都赶车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