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峰山烈士陵园是为纪念“安峰山事件”中死难的烈士而建。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犯我解放区。根据中央“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方针,淮海区宿北、沭阳、东海、灌云等县级机关和地专机关干部家属三四千人北撤山东,进行战略转移。1947年2月,一支由北撤干部组成的干部队1800多人,根据华东局要求南返淮海区坚持原地斗争。当队伍到达安峰山麓时,遭到国民党军第二十八师包围,干部队员虽奋力突围,仍被俘、失踪、伤亡近千人,是为“安峰山事件” ,又称第二皖南事件,是苏北解放战争中我军损失最大的一次。
为缅怀先烈,激烈后人,东海县委、县政府于1994年2月动工兴建安峰山烈士陵园,1998年基本完成,同年4月对外开放。陵园占地100亩,主要分为纪念馆、纪念塔、陵园墓地三部分。大门正中立有碑墙,碑墙上镌刻着时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张爱萍题写的“安峰山烈士陵园”七字园名。原华东*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张震为东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题写馆名。纪念塔高30.472米,塔身面东的“安峰山事件烈士纪念塔”十个镏金大字为时任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题写。陵园内苍松翠柏,庄严肃穆,现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安峰山林场与烈士陵园相邻,占地5500多亩,分南北山两大林区和苗圃。林木茂盛,树荫葱郁,是休闲的绝佳去处。
安峰水库位于东海县安峰镇和曲阳乡境内,属蔷薇河水系,是江苏省位列前茅的大(二)型人工水库。水库集水面积175.6平方公里,总库容1.2亿立方米。盛产鳜鱼、鲢鱼等特色水产品,周围风景十分优美。
安峰山圆通寺原名“鼋通寺”,始建于明朝末年,清光绪年间重修。据说那时供奉的佛是一个万年成精的老鼋。长年香火旺盛,号称“千僧寺”,后毁于民国战火和“文革”时期。2006年6月经省宗教局同意重建。
巨石如房看房山
房山位于东海县城东南14公里处,在房山镇境内,是江淮北来第一山。山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主峰海拔142米。房山以石为名,《魏书·地理志》有载。明《隆庆海州志》亦说:”房山,去州治西南六十里。下有巨石如房,故名。”房山逶迤东西,三峰独峙,有古人说形如笔架,故又称“笔架山”。继而有“笔架房青”、“羽屏眉黛”之美誉。
房山山势峻峭,奇石怪洞甚多。顶峰“出云洞”深幽诡秘,天将阴雨,则乌云洞出,连绵不绝。旁侧崖上有块突兀悬石,高6米多,顶平如削,底部与石崖连接处仅一米见方,风雨袭来摇晃欲倾。传说关公随刘备走海西曾于此处磨刀,俗称关老爷磨刀处,其上镌刻“遗石千秋”四个大字。还有“天仙顶”、“仙人桥”、“会仙台”以及“鹰嘴石”、“蛇盘石”、“飞来石”等各具奇形怪状的石头,都出天然,多处有千年以来的摩崖题刻。
房山最负盛名的当属中峰天仙顶上的碧霞宫。山门三间,高台上供奉灵官老爷雕像,两旁为马、赵、温、岳四大元帅画像。三进院子,前院有东西厢房,为道士所居。正中是钟鼓楼,为六角形五层宝塔,上有晚清进士朱路题写的“蓬莱仙境”石匾,为民国十一年(1922年)夏,善士王善人募银在此所建。塔内顶层东悬一口1.5米高的铜钟,西架一面直径约1.5米牛皮鼓,晨钟暮鼓可声闻二十里。中院正殿供奉三清天尊神像。后院大殿供奉着从“四大望天”洞内移来的“碧霞元君”神像,侧有送子、催生、眼光、天花娘娘诸神画像。院东北角后门匾额上题刻“望海门”三字。据说秋高气爽时,可望见临洪口外大海。整个道观可称东海一大胜境,可惜后来毁于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