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一小伙儿在海边举行婚礼,刚说完浪漫洋溢的结婚誓词,一道闪电直劈下来。众网友评论:真是个“大写加粗”的尴尬。
日常中,“遭雷劈”等同于“遭报应”,多用以咒骂或表达人们的某种极端愤怒情绪。同意义的还有天打雷劈等,比喻为非作歹、伤天害理之人的罪恶超出极限时,会遭到雷公电母(雷电)的惩罚。
实则,“雷劈”是带电云块向地面放电击中某一目标的自然气象灾害现象,多发于降水多、湿度大的高温时节,其作为季节性不安全因素并不罕见。但对于雷电之危害,我们大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雷电流高压效应会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如此巨大的电压瞬间冲击电气设备,足以击穿绝缘使设备发生短路,导致燃烧、爆炸等直接灾害;
雷电流高热效应则会释放几十至上千安的强大电流,并产生大量热能,雷击点热量过高时可使金属熔化,引发火灾和爆炸;
雷电流机械效应主要表现为被雷击物体发生爆炸、扭曲、崩溃、撕裂等现象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雷电流静电感应可使被击物导体感生出与雷电性质相反的大量电荷,当雷电来不及流散时,即会产生放电现象从而导致火灾;
雷电流电磁感应会在雷击点周围产生强大的交变电磁场,其感生出的电流可引起变电器局部过热而导致火灾;
闪电“游走”过的路径
燃烧、爆炸、火灾,这些反复出现的字眼直指雷击的巨大危害;层出不穷的雷击火灾案例则如警钟鸣击的巨大声响,一遍遍激荡在人们的意识盲区。
未设防的“纵火犯”
成都天府新区气象台发布第29号雷电黄色预警信号的那天,天府新区新兴街道井坝村果然就遭遇了雷击。
事发当晚,村里约30栋房屋屋顶受到不同程度损害,谢艳家最为惊险:与大风大雨“邀约”而至的一道闪电从屋外弯弯曲曲地“跑”到屋里,2米多“路径”经过的瓷砖、窗帘均被击破。而距离当时闪电进屋不到5米的地方,就是谢艳亲属睡觉的床。
闪电走过的黑色痕迹清晰可见,谢艳说,“打到墙上以后,家里有很明显的焦臭味,也有些黑烟冒出”。她猜想,闪电经过的“路径”就是那间卧室的电视天线,所幸未危及人身安全,损失不大。
可两年前发生在江西吉安青原区一粮食仓库的雷击火灾,其损失就有些让人叹惋了。遭雷击起火的仓库是栋砖木构成的长条形老房子,面积约600平方米,内存近200吨稻谷。事发时仓库大门被木板封死,造成近150吨粮食过火。消防官兵奋力扑救约4个小时,大火才逐渐收敛直至彻底熄灭。
这样的“纵火”案也一度在国外发生,甚至更富“戏剧性”。2003年,美国一酿酒厂位于肯塔基州的仓库上方,一声巨响导致80万加仑的波本威士忌酒流入附近湖泊。稍后,湖泊又接连被雷电击中,可燃性液体即刻燃起火焰。一道小龙卷风吸起火焰,火势大肆蔓延,继而引发“火龙卷”现象。根据美国“气象频道”,火龙卷的高度可达100英尺。
依其“罪行”,雷电可谓之十足的纵火犯。可缘其自然气象灾害的“身份”和偶发性等特征,人们往往在不予设防之中埋下致灾的祸根。《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中明确规定: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且各类防雷建筑物应采取防直击雷和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等。
消防部门也提醒,多雷雨天气应提前做好防雷静电接地检测工作,作业前严格检查静电接地是否连接正常。建筑物、独立建筑物、罐区、易燃易爆区域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等安装避雷装置,全部进行防雷检测并达到合格标准。储罐装设的呼吸阀和阻火器,必须检测维修一次,达到安全要求。雷电期间,应停止一切室外作业,包括收发货作业、储罐采样计量作业等。
规范要求等具象明晰,关键却在于遵照并落实规范的主观意识。麻痹与麻烦同姓,侥幸与不幸同名,只有当人们正视雷击危害并参照相关标准严格落实防雷措施,才能真正抵御“雷劈”之痛。
被小觑的“夺命者”
这厢纵完火,那厢又夺人命。家在四川叙永县的同学谢某介绍,不久前,叙永县赤水镇就发生了一起雷电致人死亡事故。该地松林村4社村民商连明与妻子刘仕芬带着孙子商成建在自家玉米地里干农活,突然雷雨交加,刘仕芬便带着孙子先一步回家。因雨势太大,婆孙俩躲到一棵柏香大树下,就在这时,悲剧发生了——两人不幸被雷击身亡。
“当时我看到奶奶的左大腿处被打了个洞,且全身衣物都被打碎,但孩子身上没有明显伤痕,衣物也很完整。”
然而,谢某告知的这对婆孙的悲惨遭遇还不是个例。
2016年7月3日,四川广安6名儿童爬树时遭雷击,一人身亡四人受伤;2016年8月2日,雷电暴雨突袭石首,一女子田间耕作不幸遭雷击身亡;2016年8月8日,昆明21人同时遭雷击2死19伤;2016年8月11日,广西桂林一对夫妇给罗汉果“点花”时遭雷击双双身亡……
动辄索人性命。人们趋于将这些为之扼腕的悲剧定义为天灾,而无关人祸。的确,自然气象灾害不为人所控制,但据以主宰万物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呢?哲学中言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包含两方面: 一是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因此,即便不能制止雷击等自然气象灾害的发生,却可以通过长期积累总结的知识经验和已存的方式方法等加以防御,减少损害。若是关系安全的意识与常识匮乏至极,也不怪生命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