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社科联(市社科院)联合甬派、中国宁波网推出《社科云讲坛》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专题,分别围绕70年来宁波市区发展、港口腾飞、公共交通变化、乡村蜕变四个主题推出系列节目。
七十年巨变,美丽甬城绽芳华——本期邀请了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朱黎明和老宁波人余德富做客演播厅,聊一聊宁波市区的巨变。
历经70年来的沧桑巨变,从商埠小城到国际港城,宁波的城市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朱黎明用生动、专业的语言分析了70年来宁波市区城市布局的变化,讲述了宁波城市标示——灵桥和中山路的前世今生。
具有四十年拍摄生涯的余德富有“宁波照片资料库”的美誉,他用相机镜头记录宁波历史,为远去的岁月留下珍贵的记忆。
满头银发的余德富拿出一张张他引以为傲的照片。三江口、灵桥、中山路......余德富思路清晰,讲话掷地有声,一一向我们述说了每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和背后的故事。看着这些照片,很多老宁波会重拾散落的记忆。
Q1
70年来,宁波市区面积、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A: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27万,建成区面积约18平方公里,以江为界分为三片。海曙的宁波府城及外围西门口、三市、永丰门外等区域,江东是主要是百丈路两侧和沿江的一些发展,东面大约七塔寺。江北主要是沿江发展,在中马路和槐树路两侧。
2000年,原来五区加原来的鄞州中心区,大约已经有200平方公里,人口也有150万左右。
2018年,宁波市新六区,包括奉化城区在内,已经超过4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也超过了350万。
Q2
行政区块的设置与调整是城市发展变化的必然选择。70年以来,宁波市区行政区块划分发生了哪些变化?
A: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老三区这块是有五个区镇明、海曙、江东、江北、郊区5个区。
1984年,镇明区、海曙区合并为海曙区;郊区、江北区合并为江北区;江东区也有扩大。
1985年,镇海县撤销,并且以甬江为界一分为二,形成镇海、北仑二区。这就是老三区加镇海、北仑的格局。镇海区、北仑区的建立标志着宁波从三江口时代进入了滨海时代。北仑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吞吐量第一的大港。
2002年,鄞县撤县建区,形成六区。这个阶段在高速公路以南,原来的鄞州中心区已经快速发展起来了,撤县建区后,相当于城市南扩了。
2016年10月,撤销宁波市江东区,以奉化江为界,原鄞州区西侧并入海曙,东侧与江东区合并。同时撤销县级奉化市,设立宁波市奉化区,形成目前新六区的格局。
Q3
是否可以将“三江口”理解为宁波曾经的城市“心脏”?我们现在宁波的城市规划建设是不是在给这颗“心脏”减减负?
A:三江口是宁波人心目中的城市地标,准确的说是公共服务的核心,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
但是随着城市的扩大,现在的城市其实是一个多中心、网络化的体系。这里涉及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和服务效益的问题,同时也和城市空间格局有关。在城市规模比较小的时候一个中心可以服务到整个城市,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单中心难以覆盖,时间成本越来越大,也会造成过度拥挤。其次公共服务也是有一个等级的,等级越高服务半径和人群就越大。所以在我们规划上要建立一个中心体系,主中心、次中心、三级中心。各等级中心根据城市的空间结构来合理布局。比如往东建设东部新城,往南建设南部商务区、万达商业圈、镇海也有镇海新城,这样城市框架就拉大了。
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城市发展又进入去中心化的阶段,混合布局,这样能够改善职住分离的情况,城市也更加有机协调。
Q4
三江上一座座大桥见证着城市的变迁,紧密联系着各个区块。能不能来和我们说说宁波的这些桥?
灵桥,徐能/摄
A:灵桥是三江上最早的桥梁,也是第一座近代桥梁。
第二座是新江桥,是江北外滩发展起来后建的,最初也是浮桥,1970年改建为现代桥梁。
1981年解放桥(江北和海曙)、1985年兴宁桥(江北和江东)、1990年江厦桥(海曙和江东)、姚江大桥(江北和海曙)建成, 1992年甬江大桥(江北和江东)、鄞县大桥(鄞州和海曙)、1996年江北大桥(江北和海曙)、2000年华辰大桥(江北和海曙),2000年前建了很多桥梁了。
到了2000年后,我们进入了为建立完善的路网体系而建桥梁的阶段,比如通途路上的永丰桥、庆丰桥,还有外滩大桥和湾头大桥。
这二十年,我们在三江上建了很多桥梁,建立了完善的路网体系,可以说把三江给缝合起来了,三江不再是城区交通的阻隔,而是城市内的景观廊道。
宁波市区三江上现状有27座桥梁,跨余姚江10座,跨奉化江11座、跨甬江6座。
Q5
要问在宁波最有名的马路是哪一条?我相信新老宁波人第一反应肯定还是中山路。这条贯穿城市东西的马路好比宁波的中枢神经,承载着宁波城市的变迁。能说一说中山路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70年代,东门口邮电大楼门前
转自《宁波晚报》
A:中山路和灵桥一样,他也是伴随着宁波城市的诞生而出现。古代宁波有两个特质,他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中国大运河的出海口,码头区就在三江口的,运河的终点在望京门外,也就是现在的西门口,而联接这两个点的就是这条中山路。运河和港口的货物和人流就是通过这条路来运输,可以想见这条路在唐代就很繁华。
同时这条路又是一条礼制性的道路,在道路中点建鼓楼,鼓楼正对南北向的镇明路,直通南门。府衙、县衙、天宁寺等重要的公共建筑也都建在这条路的北侧。
从最初仅有2公里的东大街和西大街,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将望京门外的西郊路纳入中山西路,将江东的大河路和东郊路纳入中山东路;到今天中山东路延伸段(福庆路东至盛莫路)、中山西路(机场路至长兴路)的改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8),随着宁波城市版图不断扩张,这条贯通宁波东西的通衢大道将延伸至20公里。
【购房资讯轻松享,快来关注乐居网】
文章来源:宁波自然资源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