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从农村妇女李雪莲状告丈夫秦玉河的假离婚事件开始,着重刻画出避重就轻的官僚形象,把当代社会的世俗展现得入木三分。
纪实性的报道缺少艺术性,因此不被大众玩味;现实主义电影生硬难懂,只能作为小众电影在市面上露个脸。
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并不多见。《我不是潘金莲》,作为一部面向大众广泛传播的电影,是兼具艺术性和社会性的佳片。
能看到这样一部电影,这是一件很难得的事。
1
形式争议
电影的剧情、画面、配乐和表演都是可圈可点的,获得一些专业奖项就是最好的证明。
引人争议的是,电影的画幅不同寻常,以圆形和方形为主。有人叫好,说这是标新立异,有人费解,说这是哗众取宠,还有人觉得,只是不习惯。
就电影全局来讲,画幅本不应该是一个问题,如果有问题,那也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就个人来讲,我觉得,《我不是潘金莲》的展示是一种很形象的表达方式。
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揭露,我们可以对圆形视角或者方形视角有很多的解读。
比如说,这是管中窥豹。电影只是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解释社会现实的一小块,总是不能全面地展示社会问题。创作者有清醒认识,只是在讲他所看到、了解的故事,就像电影中的独白一样,讲述的是一个从“我”出发的故事。这就是创作者的高明之处。
又比如,这是聚焦揭露。拍照时,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语——“调焦”,目的是把照片主体更好地呈现出来。相比于常规的全画幅,这种形式确实把要表现的内容“聚焦”在了方圆里面,是创意表达的形式,没有背离主题。
另外,画面展示共有三种,圆形、方形和全画面。不同阶段的不同画面展示是否在印证着故事的不同进程?比如,在李雪莲到北京时,画面由圆形变为方形,是否可以理解为,故事视角从地方官员的圆滑避责过渡到高级官员的正直坦荡的一面?我无从而知,只做猜测。
由此,电影的艺术性也是有迹可循的。
2
关潘金莲什么事
女主人公叫李雪莲。
她提议假离婚,大家都知道及,是为了一套房子。可领了离婚证后,她的老公得到了分配的房子,还和另外一个女人结了婚。李雪莲成了大怨种,可谓啥也没得到,好在原有的老房子还在,她能有安身立命的生计。
这样唏嘘的结果,是谁都会觉得心理不好受,所以,状告背信弃义的丈夫,这种行为就有了道德支撑。
不得不说,法治社会是讲理的,道德的分量怎么权衡是一个技术活,或者,道德可能是说不清楚的东西,尤其是在利益面前。
现实社会,法律的效用是每一个成年人都深刻认识的东西,或者好,或者坏。
话说,生活的经历确实是一种财富,教会我们拎清现实,而不是那该死的道理。
状告,成为了一种取闹。两个人离了婚拿了证,从任何角度和程序来讲,就是两人离婚成为事实。法律面前没有真假,不然执法机构成了笑话。
当法院维持离婚事实的认定,世俗之下,李雪莲心中的假离婚变成了经过法律认证的真离婚。她虽有万般不甘,也只是徒劳收场。
故事到了这里,李雪莲和潘金莲有什么关系呢?
李雪莲只是想从前夫那里找一个实话实说,可是,前夫为了规避法律上的麻烦,用莫须有的借口诋毁她,说她是潘金莲。
状告是停不下来了。
面对各层行政人员的应付了事,我们和李雪莲一样,见识了他们为官的手段。
官员们先是劝阻,为的是不让她闹事,为的是保住自己的政绩,为的是自己的仕途。然后,他们不仅针对李雪莲,还开始了欺瞒上层,直至撤销了县长和市长的职务。
相关官员处置了,可是,李雪莲的事情并没有实质进展。
后来,法官出谋划策,以爱情的幌子,让李雪莲失了身。那个男的和法官同谋,为的是安排自己儿子的工作。
这个插曲是多么的荒诞,对李雪莲来说是荒唐的事,对我们来说是痛恨的事。
故事的诡异之处就在于此。
第一,法律是客观了,可是,在道德面前,有人得偿所愿,有人却要煎熬数年,浪费大好年华去抗争,最终一无所有。
第二,官员处理事务到底为谁负责,解决谁的问题?这居然能成为一个问题。
故事落下帷幕,居然是因为秦玉河因交通意外的死亡。
在最后,马市长在人民大会堂的走道里,说:
“这个事情的解决,不是我们努力的结果,而是靠一场意外事故画上了句号,事情是以不解决而解决的,这种局面的出现是个意外。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在李雪莲事情上,各级政府、政府的各级官员,没有一个有恶意的,都是想把事情办好,都想帮助李雪莲,可为什么事情越办越糟,一拖就是十多年呢?再说,这件事情本身,李雪莲并不占理,当年她真离婚假离婚的事情,法院并没有判错,可为什么自上而下,都在怕她告状呢,我们是真想帮助李雪莲还是想保自己的帽子,我看,还是后者居多吧!为了自己的帽子,必然不敢担当,支队上面负责,不对下面负责。其实呀,不对老百姓负责,就是对上级的最不负责。这个道理不搞清楚,走了一个李雪莲,还会来一个王雪莲。先不要急着表态,回去认真思考思考。我也看出自觉担当的重要性咯。”
好笑又奇幻,又觉得,事实是把无情的刀。
有些人的一些教训,却是有些人的一生。
3
为什么活着
故事中出现了很多人一步步都在推进着故事的发展,每个人的出现都如神来之笔,形象刻画入木三分,能给人一个现实的展示视角,
因此,电影故事完整且显得很丰富,没有拖泥带水,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就李雪莲而言,她一开始因心中愤懑要告状,后来想妥协,又因为前夫的无端指责而继续状告,在面对一份“情感”时停歇,想好好过日子,可是,再次“欺骗”让她奋起反抗,直至前夫死亡,她才停歇。只是那时候,她已经找不到活着的理由。
十几年时间,李雪莲的人生都浪费在了这“可有可无”的告状上。
最后,她想自挂东南枝。那棵树的主人不是劝阻,而是让她死到对手那边去。
我想,那一刻的李雪莲明白了。
活着,不给别人添麻烦,也是生命的意义。
如果把自己活好,对别人来说,也是一件很好的事。
就像被撤职的县长一样。
多年以后,他在李雪莲餐馆用餐时,面对李雪莲,平静地交流,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
是呀,大众认为被坑的人会滋事,可总有人不会,还会说“世事难料”,来宽慰彼此。
电影的魅力也在于此。剧情中的各种冲突,都是扣人心弦地平稳过度,丝丝入魂。
活着,平平静静地享受过程,不管好的坏的,都会过去,都会到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