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前身为管辖广东省钦廉四属(钦州,合浦,防城,灵山)的钦廉专区,钦州地区,广东省湛江地区钦县,广西钦州县。[1]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位于中国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南海之滨,北部湾经济区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的中心位置,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2017年末,钦州市户籍总人口410.92万人,比2016年增加1.79万人。[2]
钦州市是“一带一路”南向通道陆海节点城市,北部湾城市群的重要城市,拥有深水海港亦是国家保税港的钦州港。[3]南钦高速铁路作为广西北部湾地区的主要铁路运输通道构成了中国西南地区连接东南亚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3][4]
钦州市是岭南广府文化重要的兴盛地、传承地之一[5],广府民系下分支的钦廉民系正是世居此地,汉族与壮族是钦州的世居民族[6]。
钦州北邻广西首府南宁,东与北海市和玉林市相连,西与防城港市毗邻,辖2县2区,另设有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和钦城管理区。
2018年12月,钦州被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列入 “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名称来源
在先秦时期,钦州属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钦州属秦设象郡所辖;从汉朝、三国一直至晋时期,钦州属交州合浦郡所管,于南朝末元嘉第一次建制,称为末寿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易名为钦州,取“钦顺之义”,此为钦州的最早得名。之后一直沿用此名。
建制沿革
钦州,古称安州,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朝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钦州市属象郡辖地。
钦北区自然风光
南北朝宋代时期置宋寿郡,梁代设安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州为钦州。据民国《钦州县志》:“开皇十八年,改安州为钦州,取钦江为名。”。唐武德五年(622年)改宁越郡为钦州总管府,元改为钦州路,明初改为钦州府。
民国年间改为钦县,属广东省钦廉专署所辖。解放后,广东省设钦廉行政专员公署,1951年改隶广西省,1955年复隶广东省。1965年7月再隶广西壮族自治区,改为钦州地区行政专员公署,下辖上思、防城、钦州、灵山、浦北、合浦、北海七个县市。
1983年10月8日,撤销钦州县,设立钦州市,以原钦州县的行政区域为钦州市的行政区域。
1983年10月划出北海县和防城港,1987年7月划出合浦县归北海市管辖,1993年5月防城港市成立,划出防城县和上思县归防城港市管辖。
1994年6月28日,撤销钦州地区、钦州市,设立地级钦州市,新设钦北区、钦南区,市人民政府驻新兴路。
位置境域
钦州市地处广西南部沿海,北部湾北岸,位于北纬21°35′~22°41′,东经107°72′~109°56′。北与南宁市接壤,东与北海市和玉林市相连,南临钦州湾,西与防城港市毗邻。钦州市陆地总面积10895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562.64公里。[15]
地质地貌
钦州市位于南华准地台的南端,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较全,出露地层以下古生界志留系最为发育;岩浆岩以酸性侵入岩为主,主要有花岗岩和流纹岩;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并具明显的分带性,存在发生中等以上地震的条件。[16]
钦州市形状略为方块形,主要属丘陵地貌类型。境内东、西、北三面崇山环拱,丘陵起伏连绵,地形复杂。西北部属山区,以十万大山为主体,山高翠拔直参天,壑深飞瀑若无地;北部和西部属中丘陵区,除少数山地及高丘陵外,一般海拔在250米左右;中部属低丘台地、盆地和河谷冲积平原区,以低丘和河谷平原为主,土地稍平坦;东部属低丘陵区;南部属低丘滨海岗地、平原区,有市内最大的冲积平原——钦江三角洲。全境地势为西北及东北部高,自北向南倾斜,南部地势显著下降。钦州市山地(海拔500米以上)10.08平方公里,占0.22%;中高丘陵(海拔100—500米) 686.83平方公里,占14.75%;低丘(100米以下)2835.52平方公里,占60.89%;台地、阶地441.99平方公里,占9.49%;平原(0—10米)473.3平方公里,占10.16%; 水域 (河流、水库等) 108.53平方公里,占2.33%;其他100.78平方公里,占2.16%。[17]
气候条件
钦州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在亚洲东南部季风区内,太阳辐射强,季风环流明显。由于南临北部湾,西北靠十万大山,主要受海洋气候影响,也受大陆气团影响,海洋性气候明显,是中国湿热多雨的地方之一。[18]
海域面积
钦州湾
钦州市的南部为辽阔的钦州湾。钦州湾属中国南海北部湾的一部分,位于鱼产富饶的北部湾之最北部, 广义的钦州湾, 东起合浦县的英罗港,西至防城县的北仓河口,海岸线长1478公里。狭义的钦州湾,是独指钦州市沿海的海湾,这个海湾居北海港和防城港之间,东起大风江口,距北海港18海里,西至企沙港(防城各族自治县境内),距防城港8海里。海湾总面积908.37平方公里,其中滩涂面积171.82平方公里,浅海面积736.55平方公里(水深5米以内的454.38平方公里,5—10米的266.06平方公里,10—20米的16.11平方公里) 。纵深长20余海里,自北向南延伸,南面向北部湾敞开。湾首及湾口都很开阔,中部较窄,宽1.5—3海里,呈两头大中间细的喇叭状。大陆架自北向南倾斜,浅海属半封闭性大陆架海域,底形倾斜徐缓, 坡度一般在2°以内,大部分海区底形比较平坦。底质在北部沿岸10海里以内,几乎全是泥沙质浅滩。湾内水较浅,一般水深2—18米,最大水深29米。湾内由于阳光充足,水温适宜,加上养分丰富,浮游生物多,适于各种鱼类和其他海产的繁殖与生长,以及飞禽鸟类生存,仅经济鱼类就达130种。海湾海水平均透明度为3寻左右 (海民以两手平伸之长为一寻,约1.7米),这是因为浮游生物及其他悬浮物含量较多影响的结果。海水的酸碱度冬季在8.20—8.30之间,夏季平均为8.26。
植物资源
钦州市有陆地野生植物150科476属765种。其中,被子植物128科441属723种,裸子植物6科10属11种,蕨类植物16科25属31种。以茶科、壳斗科、松科、桃金娘科、木兰科和禾本科为优势。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植物有木沙椤、马蹄森、格木、狭叶坡垒、福建柏、观光木、华南椎、蝴蝶果、假山龙眼、樟树、红椎等,主要分布在浦北县的六万大山、五皇岭及钦北区的王岗山。另在海河交汇处及浅海滩涂分布有热带海岸特有的植被——红树林,有15科22种,以桐花群落为主,其次为秋茄群落和白骨壤群落。[20]
动物资源
钦州市自然分布的陆生野生脊椎动物76科271种。其中,两栖类7种,主要有青蛙、山蛙、沼蛙、蟾蜍等;爬行类21种,主要有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百步蛇、三素锦蛇、水律蛇、蛤蚧、龟等;鸟类186种,主要有画眉、鹧鸪、鹩哥、鹦鹉、山雀、白鹭、大白鹭、牛背鹭等;哺乳类62种,主要有野猪、豪猪、果子狸、猪獾、抓鸡虎、松鼠、竹鼠等。国家公布的一级、二级陆生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浦北县的六万山、钦北区的王岗山及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
矿产资源
钦州市有46种矿产,矿床及矿点共176处,小型规模以上有46处,其中大型石膏矿床一处(钦灵石膏矿床),中型铅锌矿床和稀土矿床各1处,煤、陶瓷土、油页岩、锰、铁、钛、磷、高岭土、水泥用灰岩、水泥配料用页岩、建筑材料用灰岩、建筑材料用花岗岩等矿床130处。已经开发利用的主要矿种有铅锌矿、煤矿、锰矿(氧化锰)、陶瓷土、石膏矿、钛铁砂矿、石灰岩、花岗岩及建筑用砂等。[20]
海洋资源
钦州市海洋生物多种多样,近岸10米等深线内可供养殖面积866.7平方公里,浅海鱼类资源估量年4200吨。20米等深线内有虾类35种,蟹类191种,螺类143种,贝类178种,头足类17种,鱼类326种,其中主要经济鱼类20余种。面积135平方公里的茅尾海,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天然蚝苗采苗和人工养殖基地,盛产大蚝、对虾、青蟹、石斑鱼四大名产及水鸭、海鸥等野生水禽。[20]
水资源
钦北区自然风景(14)
钦州市地下水资源总储量约为16.08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为4.82亿立方米,仅可供钦州市生活用水。但地表水资源丰富,河流年径流量64.8亿立方米, 占全区总径流量的2.68%;年径流深1091毫米。单位面积产水量为106.1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耕地亩均有水量为5470立方米,人均有水量约4772立方米。多年平均入海水量钦江为20.3亿立方米,茅岭江为25.9亿立方米,大风江为18.6亿立方米。
河流径流量的年内分配,汛期钦江占83%,茅岭江占77.2%,大风江占87.9%;非汛期钦江占17%,茅岭江占22.8%,大风江占12.1%。
钦州旅游景点有30多处,4A级景区多处,主要有:三娘湾旅游区、八寨沟旅游区 、王岗山、冯子材故居、刘永福故居、大芦村民族风情、 六峰山 、五皇山、椎林叠翠、麻蓝岛、龙门群岛(七十二泾)、三海岩、灵东水库、五皇山、越州天湖等。古迹与人文景观有马鞍山遗址、独料遗址、古立山岗遗址、合浦郡址、越州古城址、安州故址、钦州遗址、天涯亭、广州会馆、大朗书院、绥丰书院、大芦古宅群、竹山古宅群、苏村古宅群、久隆古墓群等。
钦州新八景:王岗春色、六峰缀秀、龙泾环珠、刘冯宝第、灵东浴日、麻蓝仙岛、越州天湖、椎林叠翠。
主要景点
八寨沟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