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旧时称之“泥水木工”,简称“水木业”。不论是城市或农村,水木业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行业,当然,城市越大,水木业也越发展。中国的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业神、祖师爷,而水木业的祖师爷就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公输班,即民间讲的鲁班。
早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以上海籍为主的泥水木匠就在上海城里置地建造了鲁班殿,这既是同业敬祖师爷鲁班的场所,也是同业的公所。1843年也是上海开埠的一年,开埠后的上海建设工程繁忙,吸引江苏、浙江各帮泥水木匠大批进入上海,这个鲁班殿也成了各帮的公所。但是,原来订立的章程显然对外帮不利,于是外帮才提议重整旧规,按工抽厘。抽厘的办法是“其水木工价仍照前定……各匠包造房屋者,每工抽厘五文;如有自行备料,惟发点工者,每工抽厘二文”。
上海的鲁班殿是上海及旅沪各帮的水木业公所,由于缺乏有号召力的*,历年冲突不断,组织松散,还经常发生诉讼。杨斯盛,字锦春,江苏川沙青墩(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幼孤贫,十三岁来上海操水木业,1880年在上海创办杨瑞泰营造厂,1891年承包外滩的江海北关大楼建设,在建设中对外国工程师设计图纸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得到外国工程师和监造人的认可,并保质按期完工,以后又承揽了上海许多西洋建筑业务而成为上海建筑行业的领袖。他注意到,由于鲁班殿各帮矛盾重重,不利于上海水木业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水木业自身的利益,遂多次提议改组鲁班殿,建立上海水木业同业公所。
早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杨斯盛就倡议将鲁班殿改组为上海水木业公所,但是遭到同行的抵制和反对,过了十年,即1906年,杨斯盛再次提议成立水木业公所,这次终于成功了。杨斯盛自幼贫寒,读书不多,深知教育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当他发迹后就在家乡资助教育,在上海创办广明小学(后改称“斯盛中学”)。1903年他捐资三十万两购浦东六里桥地四十余亩创办浦东中学,他在《捐产兴学启》中讲:“值此国部艰危,不可终日,听名人言论,必以兴教育为救国第一……此区区家产与其传之子孙,使贤者损志,何如移作兴学,完我国民一分子之义务。”他“倾产兴学”的举动被政府嘉奖,为后人传颂。当水木业公所成立后,杨斯盛又提议设立公所子弟小学,创办水木业职业夜校,提高同行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
清代至民国初,上海的水木业主要是上海的本帮和浙江的绍兴帮和宁波帮为主,秦锡田的碑记最后讲:“而宁波人则别建公所云”,所以,杨斯盛创建的水木业公所全名为“沪绍水木工业公所”。
这个公所仍设在城里鲁班殿,旧址为硝皮弄95号,今已拆除,“打铁浜”是上海老西门外的一条河流,走向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自忠路、顺昌路、太仓路,水木工业公所创办的“通惠小学”的旧址为马当路217号,1956年由卢湾区教育局接办后改称“马当路小学”,今已拆除,旧址为今“新天地”北片的一部分。 宁波帮水木业与沪、绍帮分道扬镳后,独立成立公所,并建鲁班庙,在虹口东余杭路与梧州路交叉路口的东北转角,占地约四百五十平方米,正门朝南开在东余杭路255号,边门开在梧州路94号,并创办水木业子弟小学,解放初改称“劳动小学”,后又改称“梧州路第一小学”。
虹口港是黄浦江浦西的支流,由嘉兴路桥处向南流,注入黄浦江。上海地名用词习惯,把河流的下游称之“外”,上游称之“里”,虹口地区与上海城厢被苏州河分隔,疑犯越过苏州河进入虹口,官捕往往就束手无策,奈何不了他,所以旧志称虹口为“奸宄之地”,就是流氓猖獗之地。1848年,上海道同意把“吴淞江(即苏州河)北岸沿江三里之地”辟为“虹口美租界”,美租界的市政建设是从黄浦江沿虹口港由南向北发展的,并依次被叫做外虹口、中虹口、里虹口、新虹口、北虹口等。今天虹口港上的大名路桥旧称“外虹桥”,长治路桥旧称“中虹桥”,汉阳路桥旧称“里虹桥”,汉阳路旧名“汉璧礼路”,而更早些就叫“里虹口路”,余杭路桥旧称“新虹桥”,因桥的西堍南侧是上海最早的发电厂———斐伦路发电厂,旧时发电主要用于电灯照明,称之“电灯厂”,该桥又俗称“电灯桥”。
所以清代的“里虹口”是指今汉阳路桥附近的区域。我从小就生活在虹口,对这里一带十分熟悉,今天汉阳路桥东堍南侧的西安路有一条叫“shi子弄”的一弄堂,谁也不知该“shi”怎么写,大多写作“狮子弄”。实际上“输”在沪语中念如“shi”,鲁班姓公输,鲁班庙又称之“公输子庙”或“输子庙”,《同治上海县志》中讲的“鲁班阁”就是“输子庙”,就在这条“狮子弄”里。英商耶松船厂(Farnham&Co.,S.C.)是上海出现的第一家船舶修造厂,1865年在虹口港东岸的黄浦江边建立船坞,当时上海还没有修造西洋船的工匠,所以船厂的工人大多来自广东,这个鲁班阁就是广东人为主的西洋船舶修造工匠的同业公所,不过已无法知道它的具体位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