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研究中医达30年之久,经方派的推动人,并精通命、相、卜、山四项,被喻为当代少见的命、相、卜、山、医五术兼备之旷世奇人。2000年~2003年年底间,曾任职佛罗里达州卫生署中医委员会最高委员会委员,职掌所有医师鉴定资格、更新执照、医师再教育计划等相关业务。曾治好许多西医认为不治之病,深获美国人民及州政府肯定,常被病患称为最后的希望「the last hope」。
倪海厦惊人言论:“中医生理学需以《内经》为主、用药以《本草经》为主、开方以《伤寒杂病论》为主。至于我本人(倪海厦)的方子,以汉唐两朝为主。”倪海厦老师的这句话是在讲中医人才的培养或者说中医学习的方法问题。
当前中医的教育分为两大流派,一个是学院派,一个是师承派。一直以来,学院派是培养中医人才的主力军,目前各大中医医院里面的医生,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学院派。而师承派是民间中医诞生的沃土,很多民间中医都走师承派的学习道路。这两个流派到底哪一派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中医人才呢?
学院派从它诞生之初就培养了大批的中医人才,从中也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名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院派却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质疑,原因就是中医学院培养了很多“庸才”,比如读了5年中医本科,甚至外加3年研究生的中医学子,毕业之后却连个感冒都不会看,更可怕的是,有些已年过六旬的主任中医师,连开个中药处方都不会了,这绝对不是一个玩笑话而是事实。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人把希望寄托在了中医师承的学习方法上,提出中医还是要走师承之路这样的学习方法,并且国家也给出了相应的政策。
那为什么学院派培养不出合格的中医人才呢?笔者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以下两种。第一是中医教材存在问题。目前的中医教材是中西医并重的,甚至中医专业的西医知识比中医还要多。同样的本科5年,学中医专业就要承受两门大学科的压力。中医专业的学子既要学中医又要学西医,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而在教材的编写上,并没有遵从中医成才的规律,比如在传统文化方面学的就非常的少,或者没有相关的课程,或者是仅仅选修课才有。大家都知道一句话:“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就是说,有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学习中医是水到渠成的事,因为中医诞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底,想要学好中医是很困难的。教材没有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也就罢了,同时还要中医生学习大量的西医知识,而西医的思维跟中医又刚好是相反的,作为一个尚没有完全分辨能力的学子来说,脑子里同时存在两种互相打架的思维方式,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有很多中医学生毕业之后就出现一种严重的倾向,那就是不相信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他们受到太多西医和现代科技的影响。第二是中医老师的实力问题。在民国时期中医开始办教育的时候,任教的中医老师都是当时中医界的泰斗级人物,比如丁甘仁先生于1917年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而丁甘仁先生先后跟过三个老师:马仲清和丁松溪以及后来的马培之先生。当时上海名医荟萃,而丁甘仁的业务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可见其中医功力非同一般。他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了大批的中医人才,比如程门雪、黄文东、王一仁、张伯臾、秦伯未、章次公等中医名家,都是早期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高材生。而当时负责教学的老师们本身都走的是师承的道路,所以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心里很清楚中医应该怎么学。再反观现在的中医药大学的老师们,自己既没有师承经历,有很多甚至没有上过临床,单纯以教书为业,这样的老师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人才吗?
正因为学院派的教学方式存在诸多弊端,所以近些看许多中医大家都提倡中医要走师承的学习道路,要重视中医经典的学习,倪海厦老师关于中医学习的惊人言论,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培养中医人才,他说中医生理学需要以《黄帝内经》为主,而药物呢要以《神农本草经》为主,开方要以《伤寒杂病论》为主,这就告诉我们,学习中医,教材应该选择哪些内容,这个非常重要。大家知道,《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奠基之作,里面把中医的基本理论全部都讲明了,包括脏腑、气血、经络、五运六气等等,所以学习中医要以《内经》作为基础。而《神农本草经》是中医的药物学奠基之作,里面收录的药物目前仍然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中药,关于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理论讲的非常清楚,是我们用药的理论基础,而《伤寒杂病论》就不用说了,它是经方之祖,《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子药简力专,临床疗效惊人,是我们临床处方的基础。
目前学院派的教育仍是主流,虽然短期内不可能进行大的改革,但作为中医学子或中医的从业者,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我们想要成为真正的中医人才,一定要知道想学好中医应该看什么书,一定要知道好的中医是什么样子的,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好了朋友们,本期的内容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