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源禀赋来看,我国“富煤贫油少气”,以煤为主。其它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是未来的大趋势,但是现阶段看来,天然气及新能源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担当主体能源的大任,意味着目前我国主力能源只能是煤炭,地位无可替代。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农村是重点,也是难点。散煤污染治理,好煤陪好炉是目前最经济、最现实的有效措施之一。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关于偏远农村清洁取暖现状,可以用一句话形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推进农村清洁取暖,煤改电、煤改气对于提升老百姓生活质量和“蓝天幸福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现实困难。
一是部分欠发达的地区还存在“补不起”的现象。农村清洁取暖对于政府补贴依赖性大,而且由于村落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薄弱、取暖用能供应不稳定等原因,往往户均投入比城镇高出很多,造成了政府财政负担加重,让更多老百姓清洁温暖过冬往往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
二是相当部分的农民还存在“用不起”的现象。相对于城镇,农村人口的经济承受能力较弱,提高生活品质的消费意愿较弱,而清洁取暖相比于传统用能经济成本较高,普通农民对价格的关注往往高于对环保的关注。很多农村进行新能源取暖改造后,出现大量“改而不用”情况,甚至出现冬季取暖“返煤”情况。
三是为数不少的农民还存在“用不惯”的现象。我国当前农村常住人口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对新型取暖方式和设施的接受意愿、使用能力较弱,而且大多数农民更倾向于选择既能取暖又能做饭的用能方式。改变中国农民数千年来延续的生活习惯非常困难。
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做好农村清洁取暖工作,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在不具备煤改电、煤改气条件的偏远农村地区,推广“洁净煤 节能环保炉具”作为过渡性方案,已成为共识,且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好煤配好炉是经济、环保、可持续的务实之选。
在目前的技术和装备条件下,洁净煤主要包括型煤、兰炭、绿焦、无烟煤等。其中,洁净型煤一般是对无烟煤或者兰炭末、绿焦末,加入粘合、助燃、固硫等添加剂,通过机械方法加工成型的煤制品,但资源有限。兖矿集团着眼于经济、环保、可持续的煤炭清洁利用方向,启动实施“蓝天工程”,通过煤炭前端洁净加工和提质改性,中端燃烧过程控制、环保节能炉具研发,后端污染物超低排放治理“三项关键技术”,将资源丰富的普通烟煤加工制作成为燃烧指标环保的洁净型煤,通过“好煤配好炉”的方案,为农村百姓提供了清洁温暖过冬的新路子。
以排放指标论英雄
煤炭不应该被“妖魔化”,黑煤炭变“白天鹅”的涅槃已经开启,让煤炭更好地发挥“乌金”作用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兖矿“蓝天工程”技术产品的经济、社会、环保效益明显。但是,让煤炭更好地发挥“乌金”作用,紧靠企业力量是有限的,还需要各界共同努力,真正形成“以排放指标论英雄”的清洁供暖方案。
一是仍需加快推行改性洁净型煤产品新标准。对于洁净煤的产品标准,应充分考虑以普通烟煤为原料而制成的洁净型煤,应将产品标准中污染物限制要求从“限制煤炭本身指标”变为“限制煤炭燃烧排放指标”,保障普通烟煤改性提质制成的洁净型煤顺利推向更大市场。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大新型改性洁净型煤的宣传力度,消除早期低质低效型煤点不着、上火慢等缺陷带来的负面影响,真正让广大老百姓重新认识、喜欢和选择。
二是仍需加大“洁净型煤 节能环保炉具”模式的推广力度。应在推行改性洁净型煤产品新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修订节能环保炉具技术产品的标准和认证体系,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同时,应促进各地一方面对节能环保炉具推广目录中的企业实行动态调整管理,规范政府招标,避免低价低质中标;另一方面支持以大型节能环保炉具替代小型燃煤锅炉的新方案,制定产品标准和排放要求,并给予市场准入许可,避免被“一刀切”淘汰中小燃煤锅炉的政策关在门外。
三是需要注意依托均产稳产对洁净型煤取暖“冬病夏治”。洁净型煤的需求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产能产量不能均匀释放。特别是民用洁净型煤主要用于取暖和炊事,使用的高峰期大多集中在冬季,淡旺季明显。大多数型煤生产企业迫于现金流的压力,一般7月至10月生产,既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容易出现洁净型煤在冬季供应能力和供应质量达不到要求的现象。这需要解决洁净型煤均产稳产的问题,充分调动仓储中转、物流配送等方面的资源,给予用地、税费、奖补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形成洁净型煤产业上下游及产业周边共生共荣的健康发展局面。
三是“蓝天工程”能够复制推广“造福地方”。“蓝天工程”集技术研发、产品生产、设备制造、运营服务、金融支持于一体,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特别是针对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可以通过合作建厂、项目扶持、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达到惠及百姓、拉动发展、赋能企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