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北京在一场举世瞩目的盛会后,再次受到了世界的关注。
从《北京欢迎你》到《一起向未来》,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展示窗口,北京向国际社会展现了服务国家总体外交的首善标准和首都样板。
2014年2月26日,**考察北京提出“四个中心”,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要求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北京重塑全新的城市格局,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是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战略选择。近年来,北京坚持首善标准,聚焦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2017年以来的五年,明确了“一核、两轴、多板块”国际交往空间格局,规划建设雁栖湖国际会都、国家会议中心二期、第四使馆区等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接待100余位来访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700余个党宾国宾访京团组、9000余人次,为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北京贡献。
从远处看,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与一期有异曲同工之妙。北辰集团供图
后冬奥时代:赛事场馆属于爱运动的每个人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小试牛刀,作为赛事的主媒体中心首次投入使用。
从1月4日后,进入闭环管理,直到3月17日冬残奥会结束,国家会议中心二期服务了这场重要的国际赛事。尽管冬奥已经圆满结束,但记者在场馆内仍看到一些冬奥元素,冰墩墩、雪容融的纪念物品或将永远保留在场馆内。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场馆内仍悬挂着冰墩墩、雪容融等纪念品。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远远地看上去,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建筑的飞檐反宇的设计,与一期形成呼应。一期屋檐一上一下形成弧线,二期屋檐一前一后形成弧线,二期的大屋檐最深的地方可以达到20米,两个屋顶的弧线完美契合。4月底,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已经进入赛后复工状态,开始下一步的机电系统改造和精装修工作,整体计划于2024年年底竣工,2025年投入使用。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其实并非仅仅为冬奥会建设的场馆,也是着眼于提升首都国际交往功能的重要设施。”北辰会展投资公司副总经理李晓霖表示。
目前,国家会议中心二期正在对接高能级国际会议活动,建成后将作为服务我国主场外交和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的重要设施,与国家会议中心一期连为一体,形成总规模超130万平方米的会展综合体。可以说,这是一个规模非常大的建筑,将进一步提升北京的国际交往功能。
在亚洲金融大厦俯瞰奥森,目之所及一片郁郁葱葱。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六月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一片郁郁葱葱。园区内,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与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遥相呼应。在本届冬奥会期间,“冰丝带”刷新了“中国速度”和“世界速度”。北京谋划后冬奥文章,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就是冬奥场馆的再利用,“雪飞燕”“冰丝带”等可用于国际赛事的重要场馆类遗产。其中,“冰丝带”早在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赛后利用,近1.2万平方米的全冰面设计,为赛后使用留足空间,可满足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等6大类冰上运动竞赛需求,还能实现3000人同时上冰的全民健身需求。
随着冬奥会的结束,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积极筹备向公众开放,让这些赛事场馆将不仅属于运动员,也属于热爱运动的每一个人。
顶层布局:一核、两轴、多板块
2021年,一张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施工图”,徐徐打开。
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规划》审议通过,其中,明确提出持续优化“一核、两轴、多板块”空间格局。按照《规划》,到2025年,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体系和空间布局将基本形成,届时,北京服务总体外交能力、国际交往活跃度、国际要素集聚度、国际化服务水平、城市国际美誉度等五方面将得到显著提升。
现在,纵观整个北京城,一核、两轴、多板块的空间格局正在逐步实现。天安门地区、中南海周边等传统国事活动重点区域专项整治取得成效,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国际交往功能及环境提升,结合中轴线申遗保护,中轴线北延长线国际交往功能得到完善,南中轴地区制定规划实施。
在北京中轴线北头,一个巨型“中国结”十分醒目,这是亚投行总部所在地,亚洲金融大厦。有人说,这是北京中轴线北头的压轴之作,从设计之初就与国际接轨,在全球范围内征集,最终由业界顶尖的德国GMP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而成,可以说从源头上实现中西合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