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难免因为观点不同而产生矛盾,或者形成隔阂。这几乎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尤其在社交媒体年代,在微博与陌生人、在微信群朋友圈与亲戚同学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观点冲突。
如果是知识人呢,如何“吵架”?
或许,他们之间能摆出多种论证材料,使用不同的视角,写专文论述,以此辩论一番,就像某种精彩的“神仙吵架”。
然而,这只是一种想象罢了。因为更真实的情况是,他们可能认为其他人的不同观点不值一驳,也可能碍于关系或情面不愿意辩驳。当然也有人刻意碰瓷,借对方的回应来博取名声,甚至进行人身攻击。总之,能写一篇文章乃至出版一本书专门围绕某个议题,直呼其名地展开学术辩驳,并不是我们在当下能经常见到的方式。
在今天的学术撰写体例中,虽有“文献述评”“文献综述”这个必备的对话部分,然而与其他作者的对话,大多是表示认同,并在这一基础上去发现某些细枝末节的不足,接着道出“本文”的创新之处,所有的论述都为“本文”服务。而这实际上也是整个学术出版的处境——一种无法简单说它是好还是坏的状况。只不过,生活在本世纪的我们发现了这个转变。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些直截了当的、著书立说的学术辩论传统,那么,它们已经快消失不见了。
历史社会学家埃米莉·埃里克松(Emily Erikson)在搜索17世纪英格兰经济思想材料时,也有这样的感叹,与17世纪相比,21世纪“静寂多了”。在当时,“恶毒的批评很常见,几乎没有作家可以做到不指名道姓地攻击”。这里的作家指的是“商人作家”。那是个还没有经济学家的年代,在现代经济学诞生的前夕,就是这些作家在做思考,他们编撰各种册子论述关于经济问题的见解,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经济思想文献,对的与错的,交织在一起。
有意思的是,埃里克松发现,商人并没有什么地位,而这种边缘化反而把他们推入了公共领域,他们试图以辩论吸引政治精英的注意。公共领域有其输赢规则,每个参与的人都不得不对自己的观点“采用更严格的逻辑和经验方法进行解释”,为“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这一类学术辩论方式影响了数代知识人,直至在现代学术出版中衰落。
《海盗旗升起》(Our Flag Means Death 2022)剧照。
下文内容经上海人民出版社授权节选自新书《贸易与国家:企业与政治如何重塑经济思想》第二章,内容为17世纪关于“金银本位主义与贸易平衡”的辩论。摘编较原文有删节,小标题为摘编者所起。注释见原书。
撰文|[美] 埃米莉·埃里克松
《贸易与国家:企业与政治如何重塑经济思想》,[美] 埃米莉·埃里克松 著,寿慧生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6月版。
经院哲学的落幕:最后一把火
在21世纪的学术出版中,与他人对话写作通常是对前人贡献的尊重——承认其影响力与贡献的重要性。在17世纪,对这样的写作就没那么礼貌了。许多书都是对其他出版物有激烈反应而写成。恶毒的批评很常见,几乎没有作家可以做到不指名道姓地攻击。围绕着不同的问题,如议会法案、特权的扩展或公司行为,各种小册子和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三位最突出的作者参与了极具争议性和公开性的辩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几位关键的辩论手是杰拉德·德·马雷尼斯(Gerard de Malynes)、爱德华·米塞尔登(Edward Misselden)和托马斯·孟(Thomas Mun)。他们在17世纪20年代早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黄金出口和海外贸易运作的著述,影响了几十年乃至几世纪的经济理论。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 1985)剧照。
为了理解这场辩论对经济思想的重要性,我们有必要从三位作者中最早出现的一位——杰拉德·德·马雷尼斯(1586—1641)——的简要概述开始。马雷尼斯是个独立商人,也是造币厂的负责人。在他的传记中,有关他的身世的一些早期细节表明,他在金融思想方面很有天赋。他出生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但有英国血统。
马雷尼斯的命运在1610年之后急转直下,当时他参与了一个铸币计划,该计划意图将一种新的铜币(farthing,法寻)投入公共流通领域。在他的合伙人威廉·科凯恩离开企业后,马雷尼斯发现自己拥有的是大量一文不值的硬币,并且继续承担着将这些廉价的硬币换成银币的法律义务,这导致了他惨重的个人损失。这种境况最终耗尽了马雷尼斯的财富,1619年,他因未能偿还债务入狱。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能够从这场个人悲剧中振作起来,到1622年时,他再次为王室出言献策,并出版了新的商业宣传小册子。
作为英国经济思想中最后一位真正的中世纪主义者,马雷尼斯把经院哲学的火炬一直举到它的尽头。他沉浸在这个早期时代的各种问题和困扰之中,这在《英格兰的圣乔治:寓言式的描述》(1601)中最为明显。
在这个故事中,一个美得不可方物、甜美和富饶的岛屿被一头邪恶的野兽蹂躏。这条龙摧毁了信任、同情、美德和商业。对于一头神话中的怪兽来说,这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转折点,它还把海外贸易和金融变成了违背市民利益的工具。利用其卑鄙手段,它维持了一个与原始国家的联盟,并且使它们服务于自己的领土,以极快的速度带来多到奢侈的商品,它们吞噬我们的土壤,破坏了国家的财富。它篡改了我们的度量衡,从而使不平等变得不可逾越,把金钱变成了商品。它宣称可以把我们的财宝变成金银,事实却是让我们变得贫瘠,其实是用粉笔换奶酪,让我们像伊索寓言中的那条狗一样,在桥上妄图攫取水中倒影里的那块肉,却失去了自己口中的肉。
寓言中的龙是指高利贷,马雷尼斯在他80页的文章中用一连串的社会、道德和经济灾难来加以鞭挞。重要的是,马雷尼斯把高利贷和海外贸易联系起来。高利贷者被指责造成外国商品价格的攀升、奢侈品消费、货币的虚假估值,以及英国与其海外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不平衡,这些都使英国陷入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