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飞初中新校园全貌。
黄康 见习记者 罗端 文/图
近日,回忆起十年来的点点滴滴,仁寿县宝飞镇初中(以下简称宝飞初中)的师生们仍记忆犹新。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他们走过艰辛,得到帮助,学会感恩,从而拥有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爱心援建 学校整体搬迁重建
坐落在仁寿县宝飞镇鞍子坡的原宝飞镇初中创建于1969年,本已破旧不堪的校舍在“5·12”汶川地震后成为危房。
地震发生时,读九年级的学生王晓燕被吓得手足无措。正在上课的教师叶玉英一把将她抱起,边招呼同学下楼,边安慰她别害怕。事后,叶玉英说:“其实我也特别害怕,怕房子塌了,可我是老师,怎么能丢掉孩子们不管?”
地震发生后,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筹措、争取,香港特区政府和各界爱心人士伸出援手,当地政府决定将宝飞初中整体异址搬迁重建。
2009年8月,新学校异地重建工程动工,先后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当年参与工程建设的教师王晓回忆道:“这么大的工程,我们以为会建设三五年,没想到工程要什么材料马上就到,需要多少工人就立即安排,按这个速度,震后在板房里上课的同学们很快就能搬进崭新的教室了。”
历时两年,2011年9月,新宝飞初中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搬进新学校时,全校师生欢天喜地,大家一起动手搬桌椅。教师吕晓明站在操场中,长吁一口气,感叹道:“终于可以放心给同学们上体育课了!以前上体育课,边上课还要边注意操场附近的山体是不是要滑坡,生怕学生跑到了塌的地方。”
焕然一新 师生感恩回报社会
搬进新学校后,宝飞初中举行了“感恩社会,我们在行动”活动,700余名师生到敬老院、农村,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干农活,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当时读八年级的学生石佳乐总是在活动中默默干活,他说:“别人帮我们那么多,我们也要多帮助别人。”石佳乐后来因为助人为乐、拾金不昧,于2014年获得市“十佳少年”的荣誉称号。
当时读七年级的学生廖玉琴是班里的劳动委员,每天,她和同学们都把教室地板拖得铮亮。“以前在破旧的教室里,地面不平,扫地总是扫不干净,一下课就灰尘漫天,现在教室这么好,我们要每天打扫让它干干净净的!”廖玉琴说。
如今的宝飞初中,翰墨飘香,环境幽雅,绿树成荫,时时充盈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走进校园,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三区独立,教学教辅功能用房齐全。此外,还有宽阔的塑胶运动场,生活条件优越的学生公寓,规范达标的师生食堂……
该校现有15个教学班,在职教职工64名,在校学生738名。从搬进新学校以来,共有2000余名学生从这里毕业。
“十年了,感谢党和政府对宝飞莘莘学子的关爱和无私奉献!感谢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对宝飞初中的温暖帮助!宝飞初中800余名师生将继续心怀感恩,逐梦高飞。”该校校长李程林说。
大爱汇聚 灾后重建全面完成
宝飞初中的灾后“重生”只是我市灾后学校重建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眉山市灾后重建学校共179所,其中,东坡区15所、仁寿县130所、彭山区9所、洪雅县10所、丹棱县3所、青神县12所。
地震发生后,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筹措、争取,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捐助,在极短的时间内,重建资金全部到位,争取各级各类资金共13亿元。
地震发生仅3天,灾后恢复重建的施工队伍就开进东坡区思蒙镇娴婆中心小学,动工援建新校舍。在此之后,在党和政府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方方面面的力量汇集到重建我市受灾学校的行动中来,并推动重建行动逐步达到高潮。
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竹林课堂”“帐篷课堂”“院坝课堂”在我市各地应运而生,眉山市中小学迅速复课,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
目前,所有灾后重建学校已建设完成,全面完成学校维修加固工作,全市所有学生都已经告别活动板房,搬进永久性建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