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大陆以及印度等地的树林中 , 常常可以见到一种肤色奇特的动物 , 在绿油油的树上 , 它的身体呈绿色;伏在岩石上时 , 则变成灰色;受惊或发怒时 , 又随机变成蓝绿色或黑色 , 同它的隐蔽处的颜色浑然一体 , 让人很难发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变色龙 , 它的学名叫避役。避役是一种树栖爬行动物 , 它常静悄悄地在树枝上等待 , 左右眼能向不同的方向转动 , 进行窥视。当昆虫飞进时 ,它就吐出长舌头 , 舌头前端能够胀大 , 分泌粘液 , 以粘捕昆虫。
变色龙
避役变色就是它在进化过程中 , 为生存而选择形成的一种保护自己 , 捕捉食物的适应性现象。它的变色秘密是什么呢 ? 科学家研究发现 , 避役身体的颜色变化是由环境的光线、温度、湿度 , 或受到惊吓后 , 它皮肤内的色素细胞扩散和收缩造成的。原来 , 避役的真皮有四层 , 最外层是许多含有黄色素的细胞及少量含红色素的细胞 , 第二层能反射蓝光 , 第三层能反射白光 , 最里面一层里含黑色素的细胞。含黑色素的细胞能通过许多长管和几个真皮层相通。当黑色素扩散到表面一层时 , 体色呈深棕色或黑色;当黑色素集中到第二层时 , 则体色呈浅黄或浅绿; 黑色素进入反射白光层时 , 则身体又呈深绿色; 如果黑色素不扩散 , 体表就呈现出灰色。各种色素的细胞转移 , 是受光线、温度、湿度等环境变化所控制。当避役在强光照耀下 , 体色变得浅淡; 置于黑暗的环境中 , 体色加深。当温度升高时 , 避役皮肤的色素收缩 , 皮肤颜色变得浅淡;温度降低后 , 皮肤色素扩散 , 皮肤颜色深浓。另外 , 除了众多的环境因素影响避役的变色 , 也受神经系统的间接控制。因为环境变化会使避役的脑垂体所分泌的激素改变 , 进而使神经受的刺激不同 , 影响避役体色改变。
变色龙变色
其实 , 变色龙只是变色动物的一个典型。在我们常见的鸟类王国中 , 也有许多是能够变色的。松鸟、雷鸟、鹌鹑、火鸡、鲣鸟等能改变羽色。其中 , 雷鸟是变色鸟中比较突出的代表。雷鸟属于松鸡科 , 它的羽色变化是随着季节和环境色调的变化而变化的。它经常活动在松树干上和岩石间 , 它的主要羽色是褐色 , 与其活动环境的背景色彩相调和。当冬天到来时一致的颜色 , 叫做“隐蔽色”。动物的隐蔽色是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形成的 , 它能隐蔽自己 , 减少天敌侵害 , , 它们除了头尾外 , 全身羽毛都换成了白色 , 银妆素裹 , 与冰天雪地浑然一体。雌雷鸟喜在草丛中活动 , 秋冬时节 , 草木枯黄 , 雷鸟羽毛也随之变黄了。像雷鸟这样 , 体色变化力求与环境色调变化保持 有利于物种的繁衍。
雷鸟
食火鸡属鹤鸵科。刚生下来时羽色黑白相间 , 一岁时羽毛变成茶色 , 两岁成鸟时羽毛又变成黑色的了。它脖子下面有个裸露的肉垂 , 这个肉垂也能不时地改变颜色。鲣鸟嘴下有个大喉袋 , 平时不显 , 当它求偶时 , 便显出鲜艳的红色 , 以吸引异性的注意 , 这叫“婚姻色”。
食火鸡
鸟类变色的机理很复杂。虽与环境、食物、气候等条件有关 ,但决定的因素是鸟的自身色素的变化。鸟的皮下有许多色素细胞 , 其中有黑、黄、红、白几种色素细胞 , 细胞内有细胞颗粒。色素细胞直径约为 0.5~200 微米 , 受中枢神经支配。当鸟眼感受到外界光线色调的变化时 , 它的视神经通过中枢神经 , 把变化信息传达到色素细胞 , 细胞内的颗粒就相应地发生凝聚或弥散 , 通过这种聚散作用 , 来调节不同色素的分泌 , 从而使鸟的体色发生各种变化。
鲣鸟
牛蛙是一种两栖纲的动物。由于它的肉质细嫩 , 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 , 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优点。牛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赏识 , 成为一种名贵的高级营养菜肴。在一年四季的生活中 , 牛蛙的肤色会随着季节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它在冬季和早春季节的“装束”是深褐色; 春夏季又逐渐变成鲜绿色; 秋季变成淡褐色 , 然后颜色慢慢变深。显然 , 牛蛙的肤色变化 , 既是适应保护自己免遭敌害侵袭的需要 , 也是为了觅食生存。这是它在漫长的生物进化中形成的一个习性。
牛蛙
据研究分析 , 在牛蛙的身体里含有一种色素粒。这种色素粒藏在皮肤细胞内 , 在季节交替、环境温度改变时 , 牛蛙体内的激素和神经系统会作出相应的反应 , 使色素粒形成聚集或分散的结果。在环境温度升高时 , 色素粒会逐渐被集中到细胞的一个点上 , 从而使肤色变浅;当环境温度下降时 , 皮肤细胞内的色素粒会分散开来 , 这样 , 肤色就变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