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题解析新更的“千里共婵娟”等20道题目。因为题目太多了,不太好分类了,文章题目只能起到区分篇目的作用,和内容并不是完全对应,但新题会陆续解析,一道题都不会少。
1.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其中“二十四桥”位于今天的____。
A.扬州
B.杭州
C.苏州
正确答案:扬州
解析:晚唐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诗的题目里就说是“扬州”了。既然是“寄扬州韩绰判官”,那杜牧本人当时肯定不在扬州,而是写诗给在扬州的好友韩绰,调侃几句。二十四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扬州的二十四座桥;另一种说法是,有一座桥叫二十四桥,因曾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而得名。
教,不是教学的意思,而是“使、令”的意思。诗歌为了艺术效果,经常会打乱语序,这句诗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何处教玉人吹箫”:老朋友,你在何处听美人吹箫。
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作者是____。
A.林则徐
B.梁启超
C.龚自珍
D.谭嗣同
正确答案:林则徐
解析:这是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之一:“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之前林则徐在广东虎门硝烟,鸦片战争开始后,随着一系列的作战失利,主和派逐渐占了上风,主战派的林则徐被革职,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6月)被发配新疆伊犁。这首诗就是林则徐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写下的。
其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成为名句,意思是: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不顾生死,岂能趋福祸避呢?
“苟利国家生死以”为了和“岂因祸福避趋之”对仗,也是打乱了语序。正常的语序应该是“苟利国家以生死”,“生死”是偏义词,实际上说的是“死”。如果有利于国家,我会以命相搏,慷慨赴死。
3.董必武同志的诗句“烟雨迷蒙访旧踪”访的是浙江嘉兴____。
A.东湖
B.南湖
C.西湖
D.太湖
正确答案:南湖
解析:1921年董必武参加了一大。一大在上海和嘉兴南湖召开。1964年,董必武重访浙江嘉兴南湖,写下了诗句“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导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4.2015年中秋节前夕,在西雅图出席美国侨界欢迎招待会时引用诗句“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表达了对全体中华儿女中秋佳节的美好祝愿。这一诗句出自唐代诗人____的《西江夜行》。
A.张九龄
B.孟浩然
C.王昌龄
D.王之涣
正确答案:张九龄
解析:天地空旷而苍茫,思乡之情更显深切。张九龄的《西江夜行》:“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古代的舟车慢,路途上有大把的时间,也因此留下了大量旅途中的诗篇。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其中的“婵娟”指的是____。
A.月亮
B.动物
C.食物
D.姻缘
正确答案:月亮
解析:这是大家太熟悉的一首词了,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但现在多作爱情,亦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连绵词,是美好的意思,这里指明月。
6.王安石《明妃曲二首》中的“明妃”指的是____。
A.西施
B.貂蝉
C.杨贵妃
D.王昭君
正确答案:王昭君
解析:北宋的王安石写有两首《明妃曲》,都堪称经典,录其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近在咫尺的阿娇都被汉武帝打入冷宫,人生的失意不分南北,也蕴含着士大夫怀才不遇的感慨。
王昭君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就是选项里的四个人。那王昭君为什么又称明妃呢?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本是西汉后期汉元帝后宫的一名宫女,多年不得宠幸。后汉匈和亲,被汉元帝赐给匈奴单于。到了西晋时期,为了避司马昭的讳,人们又称王昭君为“明妃”“王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