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不过开元,经历太宗、高宗、武则天三朝,唐玄宗李隆基励精图治二十余年,除尽前朝政变余弊,承先人之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将唐朝推至了巅峰。
那个时候,唐的疆域上生活了近八千万人口,在当时世界上可以称作无人能敌。
但就是这么强盛的一个国家,没有被外敌打败,却衰败于自己的内乱之中。
暗流涌动盛唐之盛,在当时交通殊为不便的情况下,名扬整个亚欧大陆,但一场安史之乱打断了盛唐的脊梁骨,唐自此由盛转衰。
那么,这场改变国运的安史之乱有多乱?
可以这样说,北方几乎被犁庭扫穴了一番,十室九空,除了残垣断壁和走马疾驰的兵将,千里中原,难寻人烟,这就是安史之乱后的北方。
安史之乱结束一年后,唐朝政府又做了一次人口普查,全国只统计了约1700万人,除去流民流窜不易统计的原因,我们也能大致从这个数据里看出,这场叛乱带来的影响之大。
安史之乱并不是毫无征兆的叛乱,盛极必衰,是那些忧心忡忡的人们的一厢情愿。
实际上,玄宗一朝看似强盛至极,华丽之下却爬满了虱子,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拜相可以称作是唐玄宗前后转变的一个分水岭。
李隆基刚登基时,虽然海晏河清,但朝廷多次政变、兵变导致朝政暗藏不稳,加上皇位更迭过快,导致吏治混乱,官场腐败丛生。
李隆基用了二十多年扭转了朝廷内政,又多次对外获得胜利,文治武功达到顶峰的他渐渐有了“折腾了半辈子,我就不能好好享受享受”的想法。
这个想法一经产生,便收不住了,这在他处理内政上最先体现。
有魏征“珠玉”在前,唐朝的文臣都喜欢挑皇帝的毛病,以前李隆基还耐心听取这些人的谏言,但岁数上来,李隆基脾气变大,就喜欢听一些顺着自己意愿的话,毕竟宇内太平,四海宾服,他说一不二又怎么样。
李林甫就是一个说话特别好听的人,很快就得到了李隆基的崇信,一度位极人臣,这就为日后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
安史之乱与其说是唐玄宗自身沉迷享乐导致,不如说是一连串的有着历史局限性的政策导致的连锁反应。
所以我们先把李林甫上台放下,去看看安史之乱爆发的更深层原因。
随着唐朝疆域的扩大,唐朝早期把兵将聚集在中央的举措就变得不合时宜,为了保证边疆安稳,唐朝开始设立节度使,给他们兵权、政权、财权,自行便宜,只要能镇守住边疆就好。
这种想法过于理想,可以说是直接增加了叛乱的可能,但最要命的,还不是节度使的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