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

年轻人不要沉迷哲学(学易经的十大坏处)

来源:原点资讯(m.360kss.com)时间:2022-11-07 09:45:35作者:YD166手机阅读>>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去年的这一天,我们从精神心理学角度为青少年、儿童们提供了几点关于读书的建议:

在这个充满了视、音频的数字时代,我们为何还要提倡读书?

青少年、儿童该读什么书,不该读什么书?

拿到一本值得读的书,具体该怎么读?

尤其是讲到有什么书不适宜青少年、儿童阅读时,我们认为在孩子成年以前,最好避开哲学类书籍。

可能有些父母相当疑惑:哲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对人类文明有积极意义,哲学教授、哲学家们普遍得到大众尊敬,为什么这类书籍偏偏不适合青少年、儿童阅读?

还有,如果孩子对哲学书籍产生了浓厚兴趣,就是想读;如果家长硬拦又怕伤害亲子关系,这该怎么办?

以下借着世界读书日展开谈一谈“青少年与哲学书籍”的相关话题。

01、

为何大部分哲学书籍不适宜青少年、儿童阅读,以上的文章链接里已经讲得比较清楚了。

哲学本身是个好东西。我们日常生活的道理和规范中就蕴含了不少哲学思想,只不过表现形式更加“接地气”。

可哲学书又是另一回事。现在市面上绝大部分的哲学书都不是面向青少年、儿童的。即使有的标榜是“青少年读物”,但翻开一看,内容还是晦涩难懂。别说孩子了,很多大人都读不懂。

年轻人不要沉迷哲学,学易经的十大坏处(1)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哲学书籍探讨的命题比较宏大,当读者具备较丰富的阅历、较高的心理成熟度才能更深入、理性地理解。而且,很多哲学书籍、哲学学者的语言比较诗化,在外行人看来意思模糊,需要读者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思想去感悟。

也就是说,阅读某些哲学思想和著作时,就好比“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缺乏系统性的指导,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总结。解读得表浅还是深入,积极还是消极,这受到个人经历和三观的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每一位哲学学者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其自身经历和所处时代的影响。换言之,历史上那么多哲学学者,那么多哲学流派,到底哪些是真正理性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哪些更可能是哲学学者在某些特殊时空背景、特殊自身经历下的不理性产物?一般人难以辨别。

所以,如果我们要接触哲学,最好有整体积极的心态基础,有较好的独立辨别能力,最好还有来自外界的科学指导。而这些,很多青少年、儿童是不具备的。

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缺乏社会阅历,往往无法深入思考哲学书上的思想与智慧,容易囫囵吞枣。就算读懂了某些比较简单的哲学道理,也可能因为缺乏类似的经历而缺乏感悟,得不到真正的收获。

所以,从这角度看,绝大部分孩子其实是不爱看现在的哲学书籍的,他们会觉得枯燥、难懂、讲大道理,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他们这种年龄,本来就更喜欢看生动有趣的故事书、历史科普和自然百科书等。

如果家长发现自己还在上高中、初中的孩子居然喜欢看哲学书,终日抱着某哲学著作埋头苦读,要高度警惕了!这可能是孩子确实思想比较早熟,已经开始思考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他们可能有比较崇高、高尚的精神追求,希望在哲学书籍中找到引领自己前进的思想,并觉得身边的同龄人思想幼稚、浅薄。

也有可能是孩子长期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长期困顿、迷茫。他们大部分时间感到痛苦、压抑,感受不到生活中的快乐,便开始思考活着到底有何意义。当接触到一些探讨生命意义的哲学书籍时,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上述第一种孩子本来是积极、向上的,但他们亟需来自外界的科学引导,找到实现精神追求的现实途径。否则空有满腔热情和梦想,但缺乏实现途径,同时又缺乏能理解自己的父母或朋友的话,就很容易屡屡受挫,可能逐渐自我怀疑或自我否定,出现精神心理问题。

而第二种孩子更加危险。他们因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比较敏感、多疑,容易从负面角度去理解哲学书中的思想;甚至可能会有选择性地故意抛弃比较积极、理性的哲学思想,一味只看相对负面的哲学内容,更加失去独立辨别能力,进入恶性循环。

当他们长期处于这种负性情绪驱动下的单向思维模式,并且思考“人生的意义”时,很容易得出极其消极的结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既然人生没有意义,那学习、或者奋斗就更加没有意义了。

其实这部分孩子本来就有一定的精神心理问题了。阅读哲学书籍和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时,又往往会加重他们的精神心理问题,极大地增高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风险,甚至导致不可挽回的悲剧。

前段时间,广州一名育儿博主的儿子罹患抑郁症自*身亡,他可能就是典型的例子。

所以,虽然哲学有其积极意义,一些优质的哲学思想能够帮助人们收获乐观、超脱、有智慧的生活态度。但基于18岁之前青少年、儿童的特殊阶段,再结合目前绝大部分哲学书籍的内容来看,让他们去接触哲学书籍很可能是弊大于利的。再说了,绝大部分孩子不一定爱看。

父母们千万不要拔苗助长,买回哲学书怂恿孩子看,甚至孩子不爱看就批评、指责。并不是说青少年、儿童的成长完全不需要学哲学道理,但在他们这个成长阶段,更多地需要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去积极影响、去引导,或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形式去获得积极体验,而不是通过阅读哲学书籍。

如果一定要读,最好也等到上大学之后开始接触;并且在心身健康、无明显的精神心理问题的前提下去读。

02、

那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已经在看哲学书籍了,对哲学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表达将来想从事与哲学相关的事业,这时该如何引导?

首先,父母应该同时做两件事,第一件是尽快学习比较优质的哲学基础知识,跟上孩子的步伐。在此基础上,父母要从积极的角度思考自己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意义,心里有答案。

只有有一定知识储备了,有思想感悟了,父母后续才有能力与孩子达成有效的沟通,对其作出引导。

第二件事,父母要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初步判定孩子是否有较严重的、明显的精神心理问题。如果有,及时带孩子接受专业的治疗是重中之重,

如果没有,家长也不能掉以轻心,而要防患于未然,寻找适当的时机与孩子探讨阅读哲学书籍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该具体如何沟通和引导?

首先,父母肯定不能盲目打压,破坏亲子关系。在刚发现时,父母甚至可以先给予孩子认可,“你喜欢看这一类书,说明你不是个只懂吃喝玩乐的、肤浅的人,你有自己的思想!”

接着,沟通的主要话题可考虑围绕以下几点:

第一,如果处于学习压力较大的阶段,阅读、研读哲学书籍会不会影响学习状态和效率?

比如高二、高三阶段,其学业压力极大,如果花费太多时间、精力钻研哲学书籍,很可能影响成绩。而如果因为功课紧,阅读哲学书籍时囫囵吞枣,就很容易得出比较片面的理解。

年轻人不要沉迷哲学,学易经的十大坏处(2)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如果孩子一定要看,正如上面所说的,家长也必须对哲学思想了解,尤其是了解孩子喜欢看的、正在看的书籍;并与孩子一起积极探讨。

一方面,这可让孩子觉得父母重视自己的兴趣爱好,拉近亲子关系。另一方面,只有父母也看了、也去了解了,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

不然如果家长只对孩子说:“这种书不好!这种书不能看!”那当孩子反问:“具体哪里不好,你说说!”家长被问得哑口无言。就算搬出我上述那一套分析,也未必能令孩子信服。

所以,如果家长无法阻止孩子,那就“加入”。看他们爱看的哲学书籍,寻找这些书里面可能存在的消极观念。并不时和孩子互相分享阅后感,通过孩子分享的感受里判断他们的心理状态,及时对其一些消极的、片面的理解予以积极引导。当然,引导时要讲究技巧,而不是一味否定和说教。

除了阅读孩子爱看的哲学书籍外,父母还可以积极学习更加优质的、对人生有积极指导意义的哲学思想。在此向大家推荐国内哲学家周国平,目前一些主流的音频视频分享平台有相关的课程。

周国平的哲学课程通俗易懂,有比较系统的、集百家所长的哲学思想介绍,也有他本人的哲学思考。不但能令人较快地掌握哲学基础知识,也有利于我们形成更加积极、成熟的人生观。

额外的学习是为了让父母有更加深厚的沉淀和知识,达到更高的层次去指导孩子,解答他们的困惑。

父母应通过良好的互动和分享让孩子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应该是具体化的,有现实的实现路径的;人生的意义是个性化的,每个人都可以不同。

人生的意义也往往是动态变化的,在不同人生阶段,我们对人生意义的考虑会有所不同。对一开始找到的人生意义“从一而终”的人并不多,也不见得就是好事。

当然,以上的大前提是父母一定要有意识地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有积极、有效的沟通方式。否则,孩子会从负面角度理解家长的举动,“我看什么书他们就看什么,是不是又想了解我的隐私!是不是想暗度陈仓,想给我洗脑!”

第三,如果孩子愿意接受,家长应尽量避免孩子一开始就读西方古典哲学的书籍,最好选择通俗易懂的、至少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没有明显冲突的现代哲学书籍。

这里并非说西方古典哲学不好,而是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会增大学习难度,也会增加学习时形成歪曲理解的风险。轻则令孩子一知半解,重则带来价值观的冲击,形成心理创伤。

03、

如果孩子已出现明显的精神心理症状,甚至已经确诊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但他们仍阅读哲学书籍,父母一定要尽快行动,避免悲剧的发生!

这些孩子往往已经处于严重的、负性情绪驱动下的单向思维模式,如果一再从负面角度理解书中的思想,这会加速病情发展,令他们出现强烈的自*倾向!

父母应及时采用“共情、倾听、积极引导”沟通三部曲,先理解、倾听孩子阅读哲学书籍背后的原因,然后再理性、平和地沟通,引导他们加强自我觉察,他们目前产生的人生观可能是不理性,最好先暂缓;在疾病康复之后,再决定要不要阅读哲学书籍,以及如何选择。

父母还必须及时带孩子接受规范的治疗,并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从而缓和孩子情绪和认知的恶性循环。

若通过这些方式,孩子的病情得到极大缓解,这时他们想阅读以往那些哲学书籍的念头可能会减弱。父母再抓住机会,引导孩子从积极角度去理解人生的意义。

当然,如果孩子一再坚持要读,那父母不要继续阻挠,否则也有可能恶化亲子关系,加重病情。此时,父母一定要加强对孩子的陪护,慎防悲剧发生,并加强、加快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的力度和速度。

另外,至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这并没有标准答案,父母也不能单纯在哲学书中寻找答案,对着孩子照本宣科。

年轻人不要沉迷哲学,学易经的十大坏处(3)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一位哲学家的人生观都是基于所处时代的世界观所形成的。可时代在不断发展,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也会产生变化。很多古典的、经典的哲学思想放在当今社会,可能是不合时宜的,甚至是“心灵毒汤”。

所以,父母要有一定的独立判断能力,不要直接从某个哲学家、某些书籍中照抄人生的意义,这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而要结合当下时代的背景和发展趋势,自身的阅历和感悟,得出对我们自己和孩子都有积极指导意义的答案。

同时,当具体到人生规划和目标时,父母自己的人生意义,并不代表一定也是孩子的人生意义。

父母在引导孩子时也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如果孩子是心身健康的,三观是积极的,目标是符合社会趋势的,父母不妨鼓励他们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持续努力、付出,收获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栏目热文

土地确权证书怎么补办(土地确权证书丢失补办)

土地确权证书怎么补办(土地确权证书丢失补办)

最近还是有很多的关注者咨询土地确权的事情,尤其是错过土地确权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有哪些方法可以补救呢?我们来分析一下,供...

2022-11-07 10:06:36查看全文 >>

农村土地确权证在哪里补办(农村土地确权证去哪补办)

农村土地确权证在哪里补办(农村土地确权证去哪补办)

关于农村土地确权,国家给定的时间是全国5年内农村土地确权完成,也就是到2018年必须完成,今年是确权的最后一年,但是很多...

2022-11-07 09:56:25查看全文 >>

土地确权本怎么补办(土地确权证书丢失怎样补办手续)

土地确权本怎么补办(土地确权证书丢失怎样补办手续)

关于土地确权,大家想了解的内容或许很多,因为这次的土地确权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有些朋友会问了,我们村确权的时候,我因为有事...

2022-11-07 09:44:56查看全文 >>

农村土地确权证错过了怎么补办(农村土地确权证遗失了到哪去补办)

农村土地确权证错过了怎么补办(农村土地确权证遗失了到哪去补办)

关于农村土地确权,国家给定的时间是全国5年内农村土地确权完成,也就是到2018年必须完成,今年是确权的最后一年,但是很多...

2022-11-07 10:13:23查看全文 >>

现在农村土地确权证能补办吗(怎样补办农村土地确权证)

现在农村土地确权证能补办吗(怎样补办农村土地确权证)

很多农民工长期在外务工,有时候难免对于农村的一些情况也不太了解,很容易就错过了土地确权的时间,在北京打工的王师傅就是这种...

2022-11-07 10:07:06查看全文 >>

透过现象看本质哲学(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透过现象看本质哲学(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现在大家对人教版的插画事件都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义愤,网友们都群情激愤,表示出对人教版教材中的插画事件的一种强烈的愤慨,要...

2022-11-07 10:03:09查看全文 >>

终身必读三本哲学名著(十本经典哲学书)

终身必读三本哲学名著(十本经典哲学书)

前天有一位读者在微信上问我,能否推荐一两本哲学入门书给她,最好有例子有故事,读起来不枯燥的。我当时跟她说先读第十版的《大...

2022-11-07 09:38:51查看全文 >>

会哲学的人很可怕(学习哲学的人聪明吗)

会哲学的人很可怕(学习哲学的人聪明吗)

有个电影的开头有句话说: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真正地活过。深以为然。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终有一天,不管你是什...

2022-11-07 10:08:30查看全文 >>

哲学的三个终极问题(哲学三个经典问题)

哲学的三个终极问题(哲学三个经典问题)

都知道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但为什么这三个问题是“终极问题”?任何哲学教授、专家学者谈...

2022-11-07 10:08:24查看全文 >>

什么是哲学怎么理解(通俗的说什么是哲学)

什么是哲学怎么理解(通俗的说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什么?“哲学”这个概念不可能有一个放在什么场合都合适的定义,就像“宗教”、“文化”、“品德”这些概念一样。这并不表...

2022-11-07 10:19:40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