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焚烧炉垃圾燃烧稳定,是垃圾发电系统长期安全、稳定及高效运行的前提,针对参与管理和操作人员均应时刻掌握炉膛燃烧情况,做到勤检查、勤调整、勤分析、勤总结,使锅炉的各项参数维持稳定运行。但锅炉燃烧稳定首先要了解垃圾源头,如何通过控制入炉垃圾的合理发酵时间和垃圾均匀搅拌,并合理控制炉排料层厚度,调整一、二次配风及火床面积,以及系统漏风点治理等一系列的管理,就需要我们管理和操作人员在运行中不断学习、交流和总结,才能逐步提高。现结合同行业一些操作经验,汇总编制了垃圾焚烧炉操作要领,具体操作如下:
一、控制入炉垃圾质量:
1、发酵区卸料门口垃圾要抓出一条排水沟,确保垃圾池渗滤液隔栅前通畅,不被垃圾阻断渗滤液流入渗沥液收集池。
2、入炉垃圾必须经过充分的发酵:一般在 5~7 天,但并非发酵的时间越长越好。
3、入炉垃圾的正确选择:投料时上部表层垃圾先抓开几抓放置在新垃圾区发酵,底部垃圾应和中部垃圾掺烧,如最底部垃圾确实不好烧应抓至新垃圾区均匀混合。原因是顶部垃圾比重轻不耐燃,发酵时间短;底部垃圾水分大、泥土多。
4、正确的搅拌、搅拌时应该控制合理的松散高度(约 3m),太低料松散不开,太高会因为重力的惯性冲击反而把料压实;底部垃圾合理与中部垃圾掺烧。
5、投料的时应该均匀的投在落料槽处(不但可以防止料斗搭桥,而且还便于垃圾进入炉膛后,铺料比较均匀,不会造成一边厚、一边薄的现象,这样对燃烧有利),而且料斗内尽量保持略低料位(料太多就容易压的太实,到炉排上不利于风的穿透;料太少又容易造成料斗串风;以淹没喂料斗竖直段为最佳)。
6、锅炉操作员应与垃圾吊人员加强联系,当发现入炉垃圾热值变化较大时,应及时反馈给值长通知垃圾吊人员,调配入炉垃圾热值配比。垃圾吊人员在换区、换料时应提前通知锅炉做好调整。
二、料层厚度的控制:
1、燃烧经充分发酵过的垃圾,这种垃圾往往很容易燃烧,我们应该注意控制料层厚度和一次风的风量,可以把料层厚度适当的放厚(一般放在 700—800mm),不然垃圾不耐燃,容易烧透甚至脱火。当发现料层薄的时候,应该加快给料和炉排的速度及时补料,防止脱火情况发生。一次风可以采用小风量运行,够穿透料层就行,因为垃圾好烧,大风量使垃圾燃烧较快,垃圾不耐燃很容易出现烧透而脱火的情况。而且风量大了会造成垃圾燃烧迅速,不好控制炉温,一但超温受热面很容易结焦,所以炉温一定要严格控制炉温在 850~1050℃之间。燃烧高热值垃圾时应通过调大二次风风量来帮助控制炉温,必要时可以掺些发酵时间不够甚至未发酵过的垃圾或者将火床缩短。
2、燃烧经过正常发酵的垃圾,这种垃圾比较容易燃烧,同样我们应该注意控制料层厚度和一次风风量,可以把料层厚度控制在 600—700mm 以内,根据氧量合理配风,根据燃烧调整蒸汽预热器的出口风温,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一定要结合垃圾热值进行调整)。
3、燃烧发酵时间不够的垃圾热值低,首先保持空预器出口一次风温度在200℃以上,控制好料层厚度在 600—700mm,太厚了风穿不透易焖火,太薄了不耐燃易脱火。燃烧时将炉排上的火床适当拉长,控制火床在燃烧段燃烧,以不跑生料为准,这样做目的是保证进入炉膛新料有足够的烘干时间和燃烧时间。必要时可以缩短炉排的开间隔时间,但停间隔时间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这样做目的是勤翻料,但要控制好不要翻的太快,因为炉排上的料翻太快反而不利于燃烧。
三、看火:目的是观察当前垃圾着火情况,为燃烧正确调整提供依据。
1、看料层厚度:第一区为干燥区,料层厚度控制在 700~800mm;第二区为燃烧段前区主燃区,料层厚度控制在 600~700mm;第三区为燃烧段后区主燃区,料层厚度控制在 400~500mm;第四区为燃烬区,料层厚度控制在 100~300mm。
2、看火床:正常的火孔分布情况,火孔前移,火床偏短;火孔后移,火床偏长,燃烬区剩余可燃物烧不烬或者跑红渣。
3、看炉渣情况:200~300mm 以落入捞渣机灰渣不跑生料和红渣为宜:灰渣太薄,容易串风,太厚影响前部料层运动或者造成炉排过负荷卡死。
4、从炉前观察口看炉内火焰时,通过火焰颜色、长度及火焰的位置来判断焚烧炉运行状态,通常火焰颜色按照温度降低依次呈现白色(高温)→黄色(中温)→红色(低温),燃烧状态好的时候,火焰均呈白色或白色偏黄色,此时火焰高度往往很高,火苗旺盛,炉内温度较高;当火焰主要呈红色时,则火焰很短,且火苗不旺盛,炉内温度偏低。
四、合理配风,选择合适的过量空气系数
根据锅炉水平烟道烟气含氧量来进行合理配风,锅炉两侧的烟气温度应均匀,过热器两侧的烟气温差,一般不超过 30~40℃;燃烧室负压应保持为-30Pa至-50Pa 之间,不允许正压运行;省煤器出口含氧量在 3%~6%(操作时,氧含量一定要偏低控制,同时要关注 CO 排放浓度),一次风机出口风温根据垃圾热值调整合理风温;排烟温度控制在 215℃,炉膛温度应保证烟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