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文和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第56期 | 乐亭故乡人网站(www.guxiangren.com)
题图来自网络
1958年,在各地争创高产、处处放卫星的热浪中,许多人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鼓动下,头脑涨了起来,好像是什么都可以想,啥事都可以干,敢干才是革命的。这时,学校已不能正常教学,师生们也都投入到大跃进的洪流之中。会里公社把一项种小麦试验田的任务交给了会里中学,学校又交给了我们302班。我这个班主席(班长)一下子又变成了生产队长。小麦试验田位于学校以南约100米处,面积2亩。开始要深翻,我们将地深翻了1米左右,然后回填,填一层土,泼一层粪,2亩地泼进了几十车圈粪。接着是播种,我们将地块中间留一条水渠,两边做成畦,播种时高度密植化,没有麦垄,按畦播撒,2亩地用了一麻袋麦种。
种完后,在地头儿*块牌子,上写“会中小麦试验田,预计亩产50000斤”。以后,我们三天两头儿到试验田里查看,小麦起初长得绿油油,很是喜人。越冬前,我们推水车浇了封冻水,浇一遍水用了几个小时。小麦顺利越冬后,我们又及时浇了返青水。到拔节时,公社农科站的技术人员来测试:从地边儿上挖个口子,然后用水枪冲麦根儿,发现根长已超过1米,技术人员说是深翻效果明显。生长期间,我们又浇过两次水。小麦吐穗时,比别的地块明显不一样,穗头多出几倍,秸秆高出一头,只是细一些。眼瞅着就要丰收了,不料在麦子见黄时一场风雨袭来,麦子铺倒了一地,只有地头儿、地脑儿上稀稀拉拉矗着几棵。大家一看都傻了眼,有的唉声叹气,有的捶胸顿足,有的甚至大骂老天爷不公……我观察着,思考着,是啊,从翻地到施肥,从播种到浇水,大家不知操了多少心,流了多少汗,很快就要见到劳动成果了,不成想来了这一场,同学们怎能不激动、不伤心呢?此时此刻,班主任张洪奎老师一声不吭,一直皱着眉头,来回踱着步,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我猜透了他的心思,其实他也不懂农活儿,不懂技术。但他的身份不一样啊,我们这些毛孩子十三做媳妇——心里没啥,而他就得想到政治责任啊!后来还是我打破了僵局:“业已业已(乐亭俚语。事已发生,无法改变了的意思)了,咱们还是找找农科站的给想想法儿吧!”张老师如梦初醒:“对对,快请他们想想办法!”大家按照技术人员的指点,死马当成活马医。在麦畦里钉了不少木橛子,橛子上绑上秫秸,再把麦秸扶起来,缚在秫秸上,不在地上趴着了。这样撑了十几天,麦子总算熟了,收下来一看,粒又小又瘪,一共才产了几百斤。
作物适当密植可能会增产,但过于密植小麦伸展不开,长得又高又细,一遇风雨铺倒一地,成了一把草,哪还会有高产?此事虎头蛇尾,后来不了了之。
(作者白文和,迁西县原人大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