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位于山东中部的沂蒙山区。这里群山连绵,溪流纵横,青松与红枫辉映,山峰共长空比高。沂河、汶河,都在这里发源,奔腾千里而去。一支响誉于世的沂蒙山小调唱得好:“人人都说沂蒙山好,沂蒙山上好风光;青山绿水多好看,风吹草低见牛羊。”
沂蒙山还有有名的七十二崮,如双泉崮、透明崮、板子崮、傲子崮、忠子崮、锥子崮、晏婴崮等,其中一个就是孟良崮。陈毅曾经写了《如梦令·临沂蒙阴道中》一首词,赞美沂蒙风光:“临沂蒙阴新泰,路转峰回石怪。一片好风光,七十二崮堪爱。堪爱,堪爱,蒋军必败。”
1947年5月中旬,我华东*军主力在孟良崮一举歼灭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伟大胜利。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多次痛心疾首地说:“孟良崮的失败,是我军剿匪以来最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必须等到我们全军一番起死回生的改造之后,乃能作进一步的打算”。王耀武表示“对七十四师之失,有如丧父之痛”。
1947年5月22日新华社的时评写道:“这次蒙阴胜利,在华东解放军的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因为,第一,这是打击了蒋介石今天最强大的和几乎惟一的进攻方向;第二,这是打击了蒋介石的最精锐部队(四、五个精锐师之一个);第三,这个打击是出现于全解放区全面反攻的前夜。和这个胜利同时,东北、豫北、晋南、正太等地,强大的反攻正在展开。”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固然主要归功于战役发起后广大指战员的英勇攻坚和顽强阻援。但是,也是与战役发起前的广泛机动、创造战机分不开的。在后来的一些研究材料中,把我军捕捉孟良崮战机,说成是敌整编第七十四师孤军冒进、送上门来的。粟裕尖锐地批评说:这种说法不符合战场的实际,既没有反映敌军的作战企图和动向,也没有反映我军的预见和战役决策,这“是由于不了解我们创造和捕捉战机过程的缘故”。
粟裕根据亲身的实践,深刻地分析道:孟良崮战机的出现不是自然地出现的,而是通过我军的指挥得当,广泛机动,诱使敌人因应而动创造出来。因此,决不能把孟良崮战役同前一段的广泛机动、创造战机的过程割裂开来。“孟良崮战机的出现,是这一段作战行动的结果,创造战机与出现战机是因果关系,没有前者则没有后者。两军相争,都力争主动,力避被动,以为有利战机是‘守株待兔’可以得来的,那是违背战争指导规律的。”粟裕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重要问题,即:在以活生生的有意识有激情的人为主体的战争中,两军对阵,你死我活,有利战机的出现通常并不是一种现成的、自然而然的和必然如此的事情,而往往是由于指挥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部队的示形造势、广泛机动从而调动敌人所创造出来的。
隐真示假,声东击西,是粟裕创造和捕捉战机之一法。广泛机动,察机寻隙,是他创造和捕捉战机之又一法。而且,是更高层次的,更为灵活和主动的战法。在他看来,当进攻之敌准备充分,密集靠拢,行动比较谨慎时,采取机动调敌,察机寻隙之法,常能收到创造有利战机之奇效。*在《论持久战》中曾经谈到,运动战的特点之一,是其流动性,不但许可而且要求*军的大踏步的前进和后退;为了陷敌于不利而利于我之作战,常常要求敌人在运动中,要求敌人的前进;通过我们自己聪明而有效的动作,可以乘敌之隙,有意地制造敌之错误,调动敌人就我范围。
粟裕在指挥大兵团作战中,根据自己的战争实践丰富了*的这一重要思想。广泛机动,察机寻隙,从而能动地创造和捕捉有利战机,是他兵法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内容。这里,我们还是以孟良崮战役前后的作战行动来说明。
1947年3月,蒋介石在莱芜战役失败后即开始实施他的重点进攻战略方针。这一方针的基本内容是:由对我解放区实行全面进攻改变为重点进攻,即集中兵力对我解放区的两翼--陕北和山东实行重点进攻,而对其他解放区采取守势。他对这个方针曾作如下的说明:“我们在全国各剿匪区域中,应先划定匪军主力所在的区域为主战场,集中我们部队的力量,首先加以清剿,然后再及其余战场。”“凡是共军匪军的老巢……及其发号施令的首脑部的所在地,必须犁庭扫穴,切实攻占”,而“在主战场决战的时期,其他支战场惟有忍痛一时,缩小防区,集中兵力,以期固守。”并且强调提出:“匪军的主力集中在山东,同时山东地当冲要,交通便利,有海口运输,我们如能消灭山东境内匪的主力,则其他战场的匪部就容易肃清了。”
依据上述方针,国民党军首先强使黄河在花园口合拢回归故道,构成从风陵渡到济南约1000公里正面的所谓“黄河防线”,以阻止晋冀鲁豫我军向南支援山东战场。其次,撤消徐州、郑州两个绥署,组成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亲自主持的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司令部,统一指挥原徐州、郑州两绥署的部队,并将王敬久集团自冀鲁豫战场调至山东战场。
此时,国民党在山东战场上的兵力已达24个整编师、60个旅约45万人。占其进攻解放区总兵力的27%,占其重点进攻兵力的66%。蒋介石“五大主力”中的“三大主力”,即整编第七十四师、整编第十一师和第五军均调集于山东战场。并以“三大主力”为骨干,分别组成三个机动兵团:汤恩伯的第一兵团、王敬久的第二兵团和欧震的第三兵团。
在作战方针上,国民党军也作了改变。解放战争初期,它多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乘虚进袭等战法。鉴于以往分路进攻常被分割歼灭的教训,鲁南战役后,敌统帅部决定采取“集中兵力,稳扎稳打,齐头并进,避免突出”的战法;莱芜战役后又进而提出了“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作战方针。
这一着,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就是“硬核桃”和“烂葡萄”的战术。蒋介石把他的嫡系主力作为“硬核桃”放在中间,而两翼放置的则是作为“烂葡萄”的杂牌军和次等部队。如果插到中间去打他的嫡系主力,不仅“三大主力”能够互相策应,两翼部队还可以赶来,你就啃不动这个“硬核桃”;如果打他的两翼,他拼着牺牲几个“烂葡萄”,等我军弄得精疲力尽的时候,他的主力部队就突然从横里袭击我军。蒋介石企图通过这一方针,进一步加强兵力密度,成纵深梯次部署,作弧形一线推进,使我无法分割和各个击破,从而陷我军于战略、战役布势被动不利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