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东部毗邻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其中太平洋在我国从北到南依次的小区域分别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其中这四个区域属南海最大,最深,区位优势也最为明显。熟悉世界经济的朋友都知道,非洲,中东甚至欧洲的货轮和客轮要是前往东亚地区,最近的通道就是穿过南海区域(当然也可以绕道从菲律宾群岛的东部海洋中进入东亚,不过这样航行距离就会大大的增加),这足以显示了南海的重要性。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也可以知道,现在的南海是东接太平洋西连印度洋,是两大洋沟通的桥梁。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在气候寒冷的冰河时期,南海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是一个充满水的内陆湖泊,还是一个连接大洋的海湾,还是保持着现在的样子呢?
我们都知道,在冰河时期由于气候比较寒冷,大量的降水都是以固态水(也就是雪冰雪)的方式降落在地面之上,在大陆形成了许许多多常年不化的冰川,这就导致了海水的蒸发量远远大于补充量,使得海平面比现在下降了100多米。我们通过冰河时期的地图可以看到,在我国东部的海洋由于水深较浅(不到100米),海水下降后大陆架裸露出地面,这时候的渤海和黄海都是陆地,欧亚大陆和朝鲜半岛以及日本都连接在一起。东海的边界直接被推进到了冲绳海槽附近(东南部地区的河流的入海口基本都位于冲绳海槽)。
而南海由于是一个四周较浅,中间深的一个盆地构造,只有在西部,南部和东南部的部分区域变成了陆地。但是由于马六甲海峡附近的平均海深只有不到30米,所以当时的南海是不直接和印度洋相连接的,它只是在东北部的吕宋岛和我国的东南部之间的“古巴士海峡”和太平洋相连,也就是说南海在当时只是亚洲大陆东南部的一个类似于目前墨西哥湾一样的大海湾(同期的日本海变成了“日本湖”)。随着后期地球的变暖,冰河时期的结束,冰川逐渐消融,海水上涨,这时南海才通过海峡同印度洋相连。
如果当时冰河时期的寒冷天气持续,海平面继续下降的话,南海就会从“南海湾”变成“南海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