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贝聿铭携妻儿造访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副总理谷牧接待了他,恳切地邀请贝聿铭为北京的城市发展规划出谋划策。
在新中国如火如荼重启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语境下,谷牧提出想建10所现代化宾馆,包括在紫禁城附近建1座高楼大厦。
对于这个提议,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贝聿铭谢绝了:我的良心不容许我这样做。
故宫一景
他给出理由:“如果你从紫禁城城墙上瞭望,你会看见房顶金色的琉璃瓦,天空之外还有景山,钟鼓楼里传出的晨钟暮鼓,它们赋予紫禁城特有的气质,如果这种氛围被破坏了,你就破坏了一种神圣。”
中国政府听取了他和其他专家的想法,禁止在紫禁城周边一定范围内修建高层建筑。
1这就是贝聿铭,一个有良心,但又伴随着争议的建筑大师。
他拥有辉煌的职业历史,在纽约、巴黎、北京、上海、苏州等等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宝贵的建筑遗产。
他的良心,可以看作是对建筑领域的坚持与自信,以及对家国故乡的眷恋与乡愁。
比如1939年,贝聿铭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毕业,精心准备的毕业设计就是与中国有关的主题,对于这个作品,他自己的解释是:
“我对于祖国有一种责任感,当时的中国饱受耻辱、国情凄惨,这种情感在我心里埋得很深。在我决定毕业设计主题时,我想要为中国做些什么。中国是个大国,1930年代80%的人口是文盲,大城市之外没有报纸,我建议用竹子建一批简易的预制书报亭,放在乡村和社区中。”
不过,和在北京提倡不建高楼恰恰相反,在香港贝聿铭要把楼房建的越高越好。
1978年访华之后,1982年贝聿铭接到邀约:在香港设计中国银行大厦,该项目意义非同寻常,当年9月撒切尔夫人第一次访华,与*见面磋商,香港回归的趋势已经确定,在这个时代的契机面前,贝聿铭成了项目的不二人选。
1982年*会见撒切尔夫人
对于贝聿铭来说,他显示出非凡的决心:“尽管各方面条件有限……我仍然觉得有义务要做得比汇丰总部大厦更好。”
后来的历史证明,原来他终于有机会替爸爸当年的遭遇扳回一局了。
当时中国银行的邻居是汇丰银行总部大厦,这是英国著名建筑师的作品,而1934年,中国银行在老上海外滩建造中国银行总部大楼时,父亲贝祖贻正好担任中国银行大厦理事会理事长,按理事会当时的原计划,大楼将打造为外滩、上海乃至远东世界的新地标,将远远高于就在一旁的当时“远东第一高楼”沙逊大厦。
外滩的沙逊大厦与中国银行大厦
消息宣布后,沙逊家族强烈抗议,咬定在当时上海的英租界,所有建筑的高度不能超过沙逊大楼。
在此期间双方都不愿让步,官司还打到了英国,巨大压力面前中国银行只能被迫妥协,最终1946年建成的中国银行大厦低于沙逊大厦。
后人都说,贝聿铭的香港中国银行总部像是建筑版本的“王子复仇记”,1990年落成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共有70层楼高,远远超过了旁边的英国汇丰银行总部,成为香港的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