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很多人不理解《海上钢琴师》里的1900为何不想走下那艘弗吉尼亚号轮船。
随着时光的堆叠,4K修复版电影登陆中国院线,越来越多人开始明白了。
上映5天,这部早在1998年上映的高分老片取得了超过7000万人民币票房。这个数字虽然不及前阵子重映的《千与千寻》(首周1.95亿,总票房4.86亿),但已经足够压过同期的好莱坞新片《霹雳娇娃》,并让发行方实现盈利。
这是一个好消息。
有这样利好的市场环境,更多经典影片可能会陆续来到中国院线,像豆瓣Top250榜单里的《这个*手不太冷》、《天堂电影院》、《楚门的世界》等等,特别是一些当年没能在大银幕上映的片子。
看过的电影再看一遍,有什么意思呢?
如果找一个和原来不同的角度去观影,那确实是十分有意思。
就说《海上钢琴师》的故事,就一直流传着和“官方梗概”完全不同的说法——其实整个故事,都是Max这个角色“杜撰”的,1900是他幻想出来的一个人物。
神奇的事情是,按着这个思路去理解电影,还真能解释得通。
回过头看全片第一句台词。
“现在我仍在自问离开海上都市是不是正确的选择。”Max拿着自己的小号,在思考自己多年前的一个决定。
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一个“朋友”,并且感叹,找回在陆地“脚踏实地”的感觉,却再也听不到那种“天籁”。
显然,他感到有些遗憾。
可以推断,他在陆地上的生活过得并不如意。
他因为经济问题,不得不卖掉自己的小号,被迫要放弃自己的音乐梦。
这是不甘心的。
人生已经如此地艰难。那位好朋友的一句话给了他些许安慰。
“只要你还有个好故事,还有一个能够倾诉的人,你就永远不会完蛋。”
幸运的是,在他的回忆中,还真的有个好故事。只不过这个故事有些玄乎,没有人愿意相信。
直到他遇到了乐器行的老板,吹奏了那位朋友创作的曲子。
听过这首美妙曲子的老板感到事有蹊跷,Max得到了讲述故事的机会。
如果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去讲述,那1900就肯定是“真实”的。但由Max这个“对比性角色”来讲述,Max的个人情感就成了不可忽略的要素。
Max是在1900成年之后才遇见他的,那么1900的童年,就成了“二手资料”。
按照Max的说法,1900无师自通,学会了钢琴。这明显不合情理,1900肯定是有老师的,但Max并不知道详情,就干脆把1900说成了音乐神童。
他和1900相遇的情节,显然也是有夸大的成分。大家都知道,1900“漂移弹琴”的那一段,是“电影”,现实里这么玩,钢琴早就撞到墙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