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年间,有个名叫卢近善的世家子弟,娶妻黎氏。第二年,黎氏怀了身孕,十月期满,到了分娩之期。接生婆早就做好准备,黎氏却迟迟不见生产。
卢近善坐在厅堂里等候消息,不觉困意来袭,趴在桌子上睡了过去。不一会,就见走进来两个陌生人,来到他的面前。
前面的人怒气冲冲地说:“你上辈子借我的钱,躲着不还。我是来报仇的,这辈子来败你的家产。”卢近善惊讶无比,还没有搭腔,后面的人上前行礼,恭恭敬敬地说:“我上辈子受了你的恩惠,这辈子是来报恩的,帮你挣下一份家产。”
不等卢近善搭腔,两人手牵着手向卧室走去。内宅之地,岂能容陌生人乱闯!卢近善站起来追赶,猛然惊醒过来,却发现做了一个梦而已。他正在疑惑之际,只听见卧室里传来婴儿的啼哭声。不一会,丫环出来报喜,夫人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
卢近善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有一个儿子是来讨债的,说要败光他的家产。这样的儿子要来干什么?岂不是养虎为患?他有心把这个儿子送人,却分辨不出哪个是他,竟然束手无策。
卢近善给老大取名卢伯问,老二取名卢仲问。两个儿子渐渐长大,卢伯问老实本分,擅长读书,卢仲问头脑灵活,调皮捣蛋,不喜读书。卢近善心里明了,卢伯问是来报恩的,将来靠他光宗耀祖了,而卢仲问必然是来败家的。于是,卢近善疼爱卢伯问,厌恶卢仲问,对卢仲问管教极严,稍有过失,非打即骂。
一转眼,两人都十八岁了,卢伯问考上了秀才,卢仲问却没有考上。卢仲问不愿继续读书,找卢近善要钱,想去做生意。
卢近善想起原先那个梦,认为卢仲问是来败家的,哪敢给钱让他做生意?宁愿让他在家闲着。卢仲问见父亲不支持他,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跑到县城商行里当起了小伙计。
正所谓眼不见心不烦,卢近善也不管卢仲问,由他去。
过了两年,卢伯问和几个秀才聚会,喝得大醉,提笔在墙壁上题写了一首诗词,词意嚣张跋扈,隐含讽刺之意,被人告到县衙。
读书人偶尔口出狂言,也是常事,叫到面前训斥一顿也就罢了。但是,偏偏这个胡县令是个贪婪之人,趁机小题大做,诬陷诗词里隐含反意,把卢伯问下在大牢里,暗中指使差役到卢家索贿。
卢近善心疼卢伯问,边托人打点,边到上司衙门申诉。正所谓天下乌鸦一般黑,封建官场上没有几个好官,上司衙门也趁机索贿。等到把卢伯问营救出来,卢家的家产已经损耗十之八九,大伤元气。
卢仲问得知家生变故,赶回家,再一次提出要钱做生意。卢近善心灰意冷,拿出家中仅剩的五百两银子,扔给卢仲问,叹息一声,说道:“罢了,你拿去败吧。”
卢仲问拿着五百两银子,到了京城,开始倒腾商品,两年没有回家。卢近善还以为他把钱败光了,不敢回家,哪知道两年后,卢仲问带回来三千两白银。
这以后,卢仲问生意越做越大,在县城里开了好几家店铺,十几年下来,挣下的家产,比卢家原先的家产还要大。而卢伯问,一直乡试不中,成为一个酸腐老秀才。
卢近善这才恍然,卢仲问才是来报恩的,而他看重的卢伯问,才是真正的败家儿子。
这一年,卢近善去京城游玩,半路上看见一座古寺,进去游玩。主持是一位得道高僧,卢近善和他叙谈,说起两个儿子。高僧闭目了一会,睁眼说道:“这都是前世因果造成的。”
原来,卢近善前世是个穷书生,科举无望,便想转行做生意,找到至交好友借了三千两白银。哪知道他没有生意头脑,不善经营,亏了将近两千七百两两银子。他万念俱灰,觉得前途渺茫,生不如死。半路上,卢仲问遇见一个进京赶考的书生,因为银子丢失,走投无路,他便把剩下的三百两银子,全部给了书生,然后投河自尽。
卢伯问便是好友转世,卢仲问便是书生转世。
高僧讲了来龙去脉,继续说道:“施主,你前世处理事情的办法欠妥。你就算亏完了本钱,余生慢慢还,就算还不了,好朋友也会原谅你的。可是你投河自尽,他却不知道,以为你不讲信用,故意骗取钱财,因此心生恨意,今世来寻仇。”
卢近善听完,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他终于明白,做人要面对现实,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去面对,去寻求解决的办法,至少寻求谅解,而不是选择逃避。即使逃避了今生,也逃避不了后世,更逃避不了因果。
本民间故事采用了前世今生的元素,在于借事喻理,与封建迷信无关。
欢迎大家关注点赞留言评论,每天都有更新,明天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