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22岁的杭天琪在朋友的怂恿下报名了第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青歌赛),她以一首《黄土高坡》而获得当时通俗唱法组的第二名,也被央视看中聘为特邀演员。
年少成名也许对她来说有些意外却也在意料之中。
时光倒回1966年的上海,那时候上海虽不及如今的繁华却也有几分经济文化繁荣的意味,
杭天琪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是扬州人,母亲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
说到那时候的上海也许你会想起张爱玲小说中的昏暗的弄堂,苏州河和呢喃的吴语。
这些都曾是杭天琪对家乡的记忆,也在后来的艺术生涯中对她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她的父亲曾是前苏联的留学生,在苏联学习光电专业学成归来后被清华大学所聘用,成为清华大学的专职教授,
由于父亲在清华大学任职很快一家人就从上海搬到北京,父母二人都非常的热爱艺术,
家里也常常聚集着很多的朋友,一到周末一群艺术家们在她家里写诗作画唱歌,而她的父亲一唱歌就全场雷动,大家纷纷鼓掌。
生活在书香世家里小天琪从小就受到很好的艺术教育,她的父亲常常在空闲之余就会弹弹乐器唱唱歌曲,
有时候是用吴语唱的,有时候普通话唱在一旁的女儿也跟着父亲咿咿呀呀地哼唱着,可能她觉得很好玩,于是央求这着父亲教她唱歌,
父亲看女儿想学于是就开始教授她唱起来,教女儿的第一首是《唱支山歌给党听》一曲唱罢,女儿跟着父亲一句句地哼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