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亚湾核电站到岭澳核电站
再到走向世界的“华龙一号”
中国建筑紧贴时代脉搏
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坚持科技强国、实业兴国
一代又一代的
中国建筑核电建设者们
筚路蓝缕、披荆斩棘
始终与我国核电建设
同频共振、同步成长
本期“信·建证”
让我们打开一封来自1997年的信
感受字里行间
父子相承、共同参加祖国建设的激情岁月
1997年9月18日,刚刚参加岭澳核电站建设任务不久的夏宏智收到了儿子夏豫的一封信。信件距今已有20多年,浅蓝色的字迹已经模糊,但透过字里行间,仍能够感受到父子相承、共同参加祖国建设的激情。
对于刚刚跨入建筑行业的夏豫来讲,面对完全陌生的工作生活,酸甜苦辣都跃然纸上;而对于奉命出征参加国家核电建设的夏宏智来讲,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儿子上了一堂生动的课: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大亚湾核电站
1994年5月,我国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正式投产。作为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建筑企业集团——HCCM核电建设合营公司的主要成员,中建二局出色地完成了“建成、学会”的使命。凭借在大亚湾积累的经验和口碑,1995年秋,中国二局成功中标岭澳核电站一期常规岛土建施工项目,开始独立承担一期2台机组常规岛、联合水泵房和附属工程土建施工任务,实现了从配角到主角的历史性跨越。
与大亚湾建设时期中外“联合军团、外方为主”模式不同的是,岭澳核电站完全由中国自主建设,只有少量外国专家扮演着技术顾问的角色,对我国核电建设意义重大。为高标准完成建设任务,中建二局开始在全局范围内征调骨干力量支援岭澳核电站建设,时任中建二局二公司南京分公司总工程师的夏宏智得知自己幸运入选后,心情激动万分。
△岭澳核电站
1997年9月,岭澳核电站一期常规岛及联合水泵房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一批像夏宏智一样满怀热血、有志于核电建设的中建人开启了独立自主的核电建设之旅。然而,核电站的建设难度与普通工程不可同日而语,史无前例的建设任务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挑战。蜗壳作为联合水泵房的核心施工部位,由于异形结构过于复杂,设计并未提供图纸,给施工团队造成了巨大困难。为此,技术团队采取一比一还原搭建模型的方式,最终用“土办法”巧妙地化解了大难题。
廊道试水在大亚湾核电站建设时期就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在没有外援且前期推进受阻的被动情况下,项目团队没有气馁,总结经验制定了多措并举、刚柔并济的方案,最终取得了成功。不仅如此,在岭澳核电站二期施工时,建设者们还对水压试验进行升级,由整条廊道试水改成分段式试水,成功研发了伸缩缝水压试验装置,极大地提高了推进速度。
就这样,中建人凭借着不服输的韧劲和独立自主的闯劲,先后圆满完成了岭澳核电站一期、二期建设任务,并摸索出了一套科学、严格、现代化的核电项目管理模式,全面提高了核电建设的技术水平和国产化程度,打造了一支一流的核电管理施工队伍,为后续承接更多、更大的核电建设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后,中建二局又先后参建了红沿河核电站、阳江核电站、田湾核电站、台山核电站、广西防城港核电站、广东太平岭核电站等一系列核电工程,成为我国核系统外唯一一家独立承建核岛土建工程和唯一一家“常规岛-核岛土建一体化施工”的建筑企业。25台在运在建核电机组累计装机容量约2900万千瓦,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超过2000亿千瓦时,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电站相比,每年减少消耗标煤约9000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6亿吨,减排环保效应相当于种植了约4500平方公里森林,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中建二局承建了台山核电站项目1个核岛和2个常规岛建设任务,在这个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机组、中国建筑首个核岛工程上,中建二局实现了从常规岛到核岛的历史性突破。
△台山核电站
台山核电站建设的成功让中建二局在核电建设领域越战越勇,2016年又一举中标“华龙一号”广西防城港核电项目二期“双核岛”工程。该项目按照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研发,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是我国核电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
2019年,广东太平岭核电站项目开工建设,中建二局同时在施4个核岛和多个常规岛。在我国首个生态核电示范工程——太平岭核电站建设中,中建二局在探索核电建设建造水平升级、全周期实现绿色低碳建造方面更进了一步。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中建二局突破了核电钢衬里模块化吊装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形成一套成熟、有效、具有针对性的“华龙一号”钢衬里模块化施工工艺技术,转化为公司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引领国内核电钢衬里模块化施工潮流。公司自主研发焊接机器人,极大地提升了焊接质量与效率;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基于视觉检测的智能焊接技术,为焊接机器人装上了“眼睛”,实现了智能化的传感技术与控制技术有机结合,提升了焊接智能化水平……一项项创新与实践都“建证”了中建人坚守核电精益建造品质,不断超越创新的发展历程,为后续核电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
回望过去,国家核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史,也正是中国建筑参与国家核电建设事业的奋斗史。
如今,退休多年的夏宏智虽早已离开国家核电建设事业的主战场,但他的儿子和徒弟们郑重地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此时此刻正奋战在国家核电建设事业的第一线。
也正是像他们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建筑核电建设者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始终与我国核电建设同频共振、同步成长,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从依赖进口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蜕变,奠定了中国建筑在我国核电建设中主力军的地位。
进入新时代,在“双碳”战略目标的指引下,中国建筑将一往无前,吹响绿色低碳号角,续写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美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