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为何成了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赵汗青
九华佛山,天开神秀;地藏垂迹,声名远扬。
九华山寺庙最多,僧人最多,真身菩萨最多(现有4尊肉身)等特色,所以在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占有特殊地位。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因此而得名。唐天宝年间(742(壬午年)~756),唐代大诗人李白第三次游历九华,见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写下了:“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的美妙诗句,后人便将九子山改称九华山。方圆100公里内有九十九峰,主峰十王峰海拔1344.4米,山体由花岗石组成,山形峭拔凌空,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至今保留着乾隆御赐笔金匾“东南第一山”。
九华山风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74平方公里。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地藏王菩萨道场。
奇峰一见惊魂鬼,
意想洪炉始开辟。
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
忽然霹雳一声化为石。
............
九华山,九华山,
自是造化一尤物,
焉能籍甚乎人间?
——唐 刘禹锡 九华山歌
据《九华山志》载:“唐开元七年(719年),新罗国国王近族金乔觉渡海来华,上了九华山。他虔诚苦修,时称‘洞僧’,唐贞元十年(794年)农历闰七月三十日夜趺跏圆寂,寿九十九。据说三年后开函时,‘颜色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时人认为他与佛教传说中的地藏菩萨瑞相相仿,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即地藏王‘降世’。于是,称他‘金地藏’。九华山自此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后历经宋、元、明、清,日益兴盛。鼎盛时期,僧尼众多,香火旺盛,出现了‘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的盛况,享有‘佛国仙城’的美誉。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王生日)传统的庙会,全国各地的僧尼和香客到这里举行佛事、敬香等活动,并聚集在肉身塔周围为地藏王守夜;附近城乡居民也纷纷上山交流商品物资,进行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游客、香客成千上万,经声佛号昼夜不歇,香烟缭绕,鼓乐阵阵,持续多日,呈现一派盛典景象。 ”
九华山最有名的是九华街中心的“化城寺”。
“化城寺”是九华山主寺,历史悠久,是地藏菩萨的布道场。此寺前有峰峦起伏,后有山岭横陈,其间日月晦明之变,云霞聚散之态,均使寺庙增辉添色。加之山间人烟稀少,松声猿啸之景,好象已非人间所在了。前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亲笔题写了“九华山历史文物馆”馆额,字体刚劲秀美,为化城寺再添了几分庄严。
如果你走进九华山,那就从化城寺西拾级而上,至十五殿。“东南第一山”行书横匾,高悬在殿南大门厅上,极有衔远山、镇佛门之势。明万历年间朝廷赐银重修塔殿,赐额“护国肉身宝塔”悬在横匾上,大殿铁瓦盖顶,琉璃生辉。清康熙二十二年(683年)池州喻成龙重修殿宇,正殿大门朝北,建有84级台阶。咸丰七年(1857年)大部分殿宇遭兵燹。同治初山洪冲倒殿宇,继又重建。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肉身塔大规模重修,移殿门正南向。后殿门头上也有一匾,上书“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此匾字为小篆,系北洋军阀政府总统黎元洪所书。
出九华街东行,经李白书堂遗址,便可来到了九华四大丛林之一的“祗园寺”。此寺殿宇建筑栉比攒集于重檐斗拱之下,殿顶上琉璃光彩,金黄光耀,又有万木葱茏,云霞掩映,翠紫万状,愈加壮观。殿宇恢宏敞亮,满堂佛像庄重,金碧辉煌。著名书法家于右任为此殿书写匾额。
游至此时已是黄昏,看青翠的峰峦间那星星点点的白墙黑瓦,一如当地的民房。一缕缕炊烟升腾在绛紫与明蓝交浑的天地间,空旷的山野里,回荡着此起彼伏的缓慢而悠长的化城晚钟声。
第二天,从九华街向南行,来到了“回龙桥”上。离桥不远处,一株古松翩然振翅欲飞。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松”的凤凰松。
在凤凰松旁,坐上了通往“古拜经台”的索道。12分钟后,出了揽车来到了“古拜经台”。
到了这里,就会猛然感到山风呼啸,似乎已入仙境。“古拜经台”寺庙飞檐绿瓦,红柱彩绘,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殿内留有地藏拜经石刻脚印,向后看一石似鹏在听经。再上行,沿途不少小贩叫卖九华“三宝”之一的叮当鸟,不过这鸟可是用泥捏成的,一元钱一个。
再上行来到了“天台正顶”。站在峰顶,极目环顾,九华诸峰如莲花朵朵,竟相开放。看峰顶“万佛寺”,威严雄伟,气宇非凡。寺后有“玉屏峰”、“一线天”、 “大鹏听经” ;寺左摩崖处有“非人间”石刻格外醒目。四下望去,但见云烟上浮,瞬间万变,万顷白云转眼间汇聚成海,低山笼烟,村舍潜形,波涛荡漾,谷壑全填平了。出现在银涛之上的九华诸峰,化作大海上的孤岛。此时艳阳高升,云絮尽染,微风吹拂,斑澜彩絮摇摇晃晃,犹如九天仙子手持彩练,当空飞舞,蔚为壮观。明代诗人孙楠诗赞:
横空攒玉蕊,
大地涌银涛。
晴色流壑天,
香落蕴紫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