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水记者 马凯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层,暖暖地洒在王各仓家明亮的地板上时,记者透过落地窗向外望去,雨后的秦州区藉口镇金河小区里一栋栋灰白相间的高楼整齐矗立、宁静祥和,小区院内草坪嫩绿、树木葱茏。
站在自家装修精美的两室两厅内,王各仓感慨地说:“以前在老村上,守着几间土房、几亩薄田过活了几十年,日子也没啥起色。如今住到金河小区,不仅和城里人一样住上了楼房,孙子上学也方便了不少,日子更是越过越好,想起以前的生活总感觉跟做梦一样。”
王各仓一家以前住在藉口镇寨柯村,交通非常不便利,一条小路又窄又陡。遇到下雨天,就只能待在家里。“以前村里交通不便,家里的老房子是土坯房,已经几十年了,一直没有翻修过。”王各仓说。
“现在的房子洋气得很,电视、沙发、茶几、橱柜一应俱全,前前后后花了不到一万元就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离开老村、离开那几亩地,我也没闲着,在所住小区当了保安,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提及新家,王各仓赞不绝口。
不光是王各仓,在许多易地搬迁户看来,金河小区虽然是搬迁安置点,但更像是一个崭新的城市社区。走进小区,绿化树、小广场、路灯、健身器材等应有尽有。几栋楼的拐角处,孩子们快乐地玩耍着,如花的笑容绽放在他们的脸上;老人们笑盈盈地坐在长条椅上休息、聊天,好不惬意。
在金河小区里,大多数搬迁户的老房子是年久失修的土坯房,不仅距离城镇较远,而且也通行不便。
据藉口镇副镇长张勇刚介绍,金河小区有390户脱贫户已全部搬迁入住,曾经的4个深度贫困村实现整村搬迁,1462户6417人实现同步搬迁。通过集中搬迁安置,切实解决了搬迁群众,特别是寨柯、埂子等4个村群众的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成婚难、产业发展难、基础设施建设难、农户建房难等实际问题。
“搬得出”只是易地扶贫搬迁的第一步,能否致富是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的关键,而致富需要产业带动。要让这些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搬迁群众不仅能“安居”,也能在新环境里“乐业”。
“镇上结合搬迁群众原有产业基础,挖掘秦州新城藉口片区项目建设潜力,采取相应措施保障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持续能致富。”张勇刚说,藉口镇采取“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探索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经营方式,盘活搬迁群众农业资源,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园区。针对林缘区、深山区搬迁群众原有务工现状,拓宽务工渠道,提升务工技能,衔接务工岗位,保障户均有1名以上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同时,以天水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天水市职教园区、天水江南市场等项目建设为契机,采取“双向摸底、订单培训”的方式,定向培养一批保洁、保安、水暖、厨师等从业人员就近就地就业。此外,以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建设为主线,扶持发展一批现代农业、手工编织、乡村旅游等扶贫车间,示范带动搬迁群众勤劳致富,稳定就业。
记者手记:记者走访多处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发现,小区的“新市民”生活日新月异: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上学、看病、购物,参与各类文体活动,幸福洋溢在大家的脸上,这些“新市民”的新生活充满阳光。然而搬迁只是手段,致富才是目的,脱贫摘帽是新奋斗、新生活的开始,要真正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的目标,还需要再接再厉、用心用情写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