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7年3月,一部电视剧悄悄“飞”上了荧屏,迅速在豆瓣拿下8.7的高分。
这是由张译和殷桃主演,反映义乌商人“鸡毛换糖”创业故事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
“鸡毛很轻,但只要有点儿风,他就能飞上天。”这是《鸡毛飞上天》整部剧的故事概况。
义乌山多地少,大批无地可种的农民,自清朝中期开始便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贩卖小商品,这才有了“鸡毛换糖”的说法。
剧中女主和男主的原型,便是义乌最著名的新光集团创始人周晓光和丈夫虞云新。
周晓光,这位被业内誉为“饰品女王”的企业家是现实世界里真正的“大女主”。
她对《鸡毛飞上天》的评价是:“除了感情戏,其他都很像。”
电视剧霸屏的这年,55岁的周晓光家族刚以330亿身家在胡润百富榜上排第65位。
同年12月8日,周晓光的长子虞江波与森宇集团董事长俞巧仙的女儿俞恬伊大婚。
这场豪门联姻的婚礼选在了刚开业的义乌香格里拉酒店,司仪是杨澜,嘉宾不仅请来了久未露面的董文华献唱,更有马云、王健林等商界名人前来捧场。
婚礼现场摆放着义乌婚俗中最高规格的“十八担”,里面全是一叠叠的百元大钞,映衬现场奢华布景,一派纸醉金迷的景象。
因为电视剧的热播,雍容华贵的婆婆周晓光比新娘还要出尽风头。觥筹交错间,微醺的她笑靥如花,身边是眼波温柔的丈夫虞云新。
这年,被称为“浙江女首富”的周晓光,各种赞誉接踵而来。企业在外人看来,也是热火烹油、鲜花着锦,“新光”璀璨。
同样是在电视剧中,有句“鸡毛没根立不住,但根太重了又飞不高”的台词却少有人注意。
回看周晓光的人生起伏,这话还真是一语成谶。
巅峰的脚边往往是悬崖,一不留神便会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仅仅过了一年,新光集团便危机四伏,*ST新光接连出现财报巨亏、债务违约,多家关联公司面临*重整。
2019年,周晓光试图通过债务和解力挽狂澜,可惜依然没能改变*ST新光被终止上市的命运。
从那时起,周晓光从女“富”豪变成了女“负”豪,被连续出具了45个限消令,72次成为被执行人,偌大的300多亿家产转瞬间烟消云散。
飘扬许久的鸡毛落地,终是一场空。
“饰品女王”的传奇经历,始于那个狂飙的时代。
2
1962年,周晓光出生于浙江诸暨一个偏僻山村。
她是家中长女,身后还有五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1978年,16岁的周晓光读完中学,便与母亲黄仙兰走出家乡,仅凭一本中国地图册,成为云游四海的“鸡毛换糖”小商贩。
母女俩的创业过程几乎与《鸡毛飞上天》里的主人公“骆玉珠”一样,为了推销批发来的商品,天南地北满地跑。
说是做生意,其实和流浪差不多。白天摆摊,晚上挤火车、赶汽车继续跑下一个城市。
因为坐火车的人太多,正门怎么都挤不进去,她们只能交替从车窗爬进去;去东北三四天的车程,因为不舍得买卧铺票,就铺张报纸直接睡在别人的座椅下。
这样的日子,周晓光过了七年,帮家里赚了2万元,还认识了同样经历的丈夫虞云新。
1985年,长子虞江波出生。
周晓光与虞云新本想外出继续经商,可由于实在放不下孩子,他们最终决定留在义乌创业,摆摊售卖小饰品。
原先,夫妻俩外出经商说好赚到5万元就回家,可短短一年时间,他们的摊位就赚到了近20万。
周晓光夫妇的机遇其实来自时代浪潮的赐予,一位负责任的领导到来,他叫谢高华。
周晓光和母亲之前选择外出经商,是因义乌县城内不允许摆摊做买卖,有关部门觉得摆摊涉嫌“投机倒把”,派人到处抓商贩。
义乌自古就有做生意的习惯,如此高压政策令老百姓很不满。
于是,一位名叫冯爱倩的商贩直接找到新上任的县委*谢高华申诉。
1982年,谢高华刚从浙江衢州调到义乌。他是位实干型的领导,就任前就已经悄悄对义乌情况摸了个底。
谢高华与冯爱倩对话后,认为搞活市场符合中央精神,政府应该给小商贩们松绑,表态“出了问题我负责”。
在谢高华的推动下,义乌出台了“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进城,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多渠道竞争。
1984年,谢高华在全县镇乡党委*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兴商建县”(义乌撤县建市后改为“兴商建市”)规划,一座后来横跨欧亚的超级小市场城市正缓缓成型。
数年间,义乌依靠温州、金华等出口加工型城市,逐渐成为全国瞩目的小商品批发中心,从而给了周晓光夫妇本地创业的机会。
1992年,随着邓公南巡,躁动又充满机会的市场经济大潮迎面扑来。
那一年,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目睹神州巨变后说:“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现在终于看到隧道口的光。”
凭借经商多年的经验和人脉,夫妻俩被台湾一家著名饰品代理商看中,成为大陆地区的代理。
这家品牌的货不错,可由于当时货流还不够便捷,中转渠道过多,使得订单经常被延误,引得客户怨声载道。
此时,义乌政府又实施“以商促工”等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商贩工厂化的转变。
已经积累了一定资产的夫妻俩觉得总是为他人做嫁衣既不划算,也不稳定,萌生了自己创立品牌的念头。
3
1995年的春节晚会,一首《雾里看花》风靡大江南北,国人对美的追求也从“雾里看花”变得越发主动。
33岁的周晓光夫妇投资700万,各取二人名字中的一字,成立了新光饰品公司,当年便开发出八千多款饰品。
创业时的周晓光想法很简单,“让所有中国女性时尚起来、漂亮起来”。
两年后,躬逢盛世的新光饰品已经有了近千员工,产值上亿。价廉物美的产品开始占据整个义乌饰品市场,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
那时的义乌到处车水马龙,灯光璀璨,大大小小的批发市场里,顾客和批发商交织,记录下这座城市的繁华。
人潮汹涌,各种财富故事就藏在喧闹的市场中。
整个九十年代的义乌是小市场大商机,仅仅数平方的摊位藏着无尽机遇,很多像周晓光夫妇一样的创业者都在憧憬着未来。
义乌当地的饰品企业也从不足百家发展到数千家,竞争开始激烈。
正如电视剧里对那个时代的描述:“义乌以外有中国,中国以外有世界”,占据国内饰品市场的周晓光夫妇开始不满足于现状,有了出海的念头。
2000年,夫妻俩带着产品参加了当年的亚洲珠宝饰品展,流光溢彩的新光饰品惊艳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