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是需要素材的,但素材不会平白无故地来到我们的身边,大部分素材需要我们去积累和挖掘。
素材的积累,可以采用记日记的方式,记录生活的点滴和细节;也可以采用记学习笔记,读书笔记等方式,记录从课堂上、书本上得到的东西;还可以记录从其他渠道获取到的知识和听到信息。
但要做到深入地挖掘某个人、某件事,了解其中的细节,挖掘事件的真相,就需要对这些人、这些事进行深入的采访。
采访最常见的就是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对某个问题选择采访对象,提前设置问题,通过与被采访者进行交流沟通,探寻新闻发生的环境,询问相关的当事人,进行实地考察,以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从而写出故事或者做出评论。
现在,新闻采访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比如市场调查、研究用户、撰写某人的回忆录等,虽然应用场景不同,但是方法和程序却是一样的。
不管是专业的采访,还是日常的采访,都需要分步骤进行。采访过程通常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做好采访前的准备,第二步是完成采访的过程,第三步是采访后的素材和资料的整理。
一、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说到采访,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和人聊天,但实际上并非简单地闲聊。对于采访者来说,应该在采访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做到有所准备,有备无患。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充分了解采访话题,了解被采访的对象,准备需要采访的问题。
有了充足的准备,既可以节省被采访者的时间,也会提高采访的效率,而且能够更加容易地获得我们想要得到的有用信息。
为了保证采访效果,通常会采用列清单的方式进行准备。也就是提前列出采访过程中需要了解的具体问题。采访时询问完某个问题,就可以对应地把它划掉。这样可以保证采访时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而且不会遗漏掉有关的内容。
二、采访的过程有人说采访的过程就是现场提问题的过程,这其实有些片面。
因为在采访过程中,提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不仅要了解问题的答案,还要观察采访时的一些细节。比如采访者在回答问题时的肢体语言,说话时的情绪变化,从这些无意识的反应中,就能得到更多的有用信息。
另外,在现场采访时,可能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追加一些问题,引导被采访者沿着某种线索和逻辑关系,提供更加完整的资料,更多有用的信息。
有时我们在做准备时,不可能做得那么完善,在采访过程中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地挖掘,获得更多的信息。这样得到的信息才会更加完善,更加深入。
采访过程中,在征得被采访者同意的情况下,最好可以进行全程录音。当然,如果被采访者不同意,就不能偷偷地录音,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在采访过程中,还要记得做好采访笔记。采访笔记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其他你认为比较方便和熟悉的形式。但一定要保证记录清楚和完整。对于有些模糊的地方,一定要在当场进行核实,以避免出现信息的遗漏和错乱。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进行记录,最重要的是要记录清楚相关的内容。包括采访的提纲,被采访者回答的内容,被采访者现场的一些细节和神态变化,其他有关的信息,以及自己在采访过程中的一些突发奇想,都必须如实地记录下来。
三、采访后的资料整理采访后的资料并不能立即使用,还需要一个整理过程。整理的过程就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
采访时的资料大多比较零散,比较粗糙,必须通过整理才能理清各种素材之间的关系,搞清楚材料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对写作才会有所帮助。
资料的整理,包括录音的整理和笔记的整理。
在整理采访录音时,一定要把采访中的录音原封不动地整理成文字,要确保文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在整理笔记时,要检查采访笔记的完整性,该补充的资料和知识要及时地补充,对于一些只记录下要点的地方要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整理资料的过程,还包括对内容准确性的核实。
对于被采访者提到的有关的人名、故事、背景资料等,要进行进一步核实,确保其准确性。
对于被采访者前后的表述,如果有出现矛盾的地方,一定要进行进一步核实清楚。
对于被采访者提到的相关资料,也要进一步检查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对于采访过程中出现的素材交叉、资料前后重复等,要进行进一步地整理和核实,确保资料的全面、准确和完整。
四、聊天式的采访除了正式的采访之外,还有一种采访方式,就是与身边的朋友、亲人、同事进行的聊天式采访。
这种方法和正式的采访在原理上是相同的,也需要有一个提前的准备,有目的地提问,以及后续的整理过程。
不同的地方是,聊天式采访没有那么正式,可能更加轻松随意,一般也不会进行追问和逼问。
尽管聊天式采访不那么正式,但是也要提前做好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及时了解被采访者聊天时可能涉及到的一些相关知识,采访过程中最好进行全程录音,以便日后进行整理。
对于聊天的内容,在采访结束后也要进行多方的资料验证,以确保其准确性。
采访是收集素材的一种重要方式,不管我们是不是记者,都应该学会。在采访中学会提问的技巧,学会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