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 年,空姐提供斯堪的纳维亚乡村风味自助餐。© SAS Museum
当欧美乘客在享受空中盛宴之时,地球这端的中国民航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没有美酒佳肴,但也为乘客准备了些糖果及扇子、钥匙扣、香烟这些纪念品,带回家馈赠亲友。1970 年代,中国民航开始配备热餐,不过吃法有些像食堂的大锅饭,把烹饪好的炒菜装在大容器中在起飞前搬上飞机,用餐时,需要乘务员用勺子盛到铝制饭盒中,加热后再分发给乘客。
1975 年,民航餐饮服务再度升级,只要乘坐民航国际航班都能免费获赠茅台酒一瓶,乘客可以带回家。后来虽然不能将茅台「打包带走」,但乘机依然免费提供,乘客们可以在旅途中随心畅饮,到 1980 年代末期才取消了这项「福利」。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航空餐可以茅台畅饮。© sohu.com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1980 年代的中国民航进行了全面改革,与香港公司合资成立的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引进了飞机餐的标准制作流程,同时还采买了很多进口高端食材。当时的飞机餐有葱烧海参、油焖虾等国宴菜肴,也不乏龙虾、牛排这样的西式高端菜式。
既然曾经的飞机餐不乏饕餮美味,那为什么如今的飞机餐,变得这么难吃呢?流水线生产与配送,或许是风味不佳的主要原因。
时至今日,这依然是奢华的一餐。© sohu.com
随着民航业的不断壮大,飞机逐渐成为主流的交通工具之一。分工细化后,飞机餐交由专业食品公司集中生产,再配送到不同的航空公司。这种集中制作再配送的方式,可以有效保证卫生,上飞机后加热即食,也能提高空乘人员的工作效率。
但工业化的生产,是以牺牲食物风味为代价的。
烹饪好食物马上进行分装冷冻,在冰箱中放置一定的时间后,再一一配送给相应航班。一般半成品的储存时间是 48 小时,成品是 24 小时,一份飞机餐从做好到登机时间必须控制在 24 小时以内。快速冷冻再解冻加热,才能入口,经历了这个过程,不管是蔬菜还是肉类,口感和味道必定不如刚制作好的新鲜菜肴。
锡纸包装,冷冻后再解冻加热,这导致了食物软榻黏腻,丧失了口感。© google.com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众口难调。一般经济舱会配备两种口味的餐食,面或者饭。但面对天南海北的乘客,单一口味的鸡肉饭、牛肉饭、拌面很难做到满足所有人的胃口,再加上口感和风味不佳,想要得到好评确实不是一件易事。
当然,成本也必须纳入考量,以 2015 年的数据来看,为了给乘客提供一份经济舱餐食,要支出 20 元左右的费用。而对配餐公司来说,由于严格的选材和高标准的制作、冷藏工序,飞机餐本身的利润率不高,一份采购价格 22 元的正餐,净利润在 1~2 元左右,留给创造「美味」的空间,并不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