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庄媛
近年来,多种价位、功能各异的家用智能摄像产品不断涌进市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家用摄像头满足人财安全需求。但与此同时,这些摄像头又给人带来了新的烦恼,存在侵犯隐私、信息安全等隐患。
随着智能家居时代的到来及大众安全意识的增强,智能摄像头成为许多家庭的标配。不少人在家中安装了可视门铃、智能猫眼、智能摄像头等智能摄像产品,以解决小偷“光顾”、车被剐蹭、老幼安全、宠物安全等问题。在很多人看来,安装摄像头不用耗费太多金钱和精力,就能收获一份安全感。只需要打开关联的APP,就能实时查看家中情况,还可以使用通话功能进行实时沟通,功能十分强大。
然而,家用摄像头为安防而设,却未必真的安全。一方面,家用摄像头存在信息泄露的隐患,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黑客技术破解并控制家用摄像头,偷窥他人隐私,甚至变卖个人隐私信息获取非法利益;另一方面,家用摄像头容易侵犯个人隐私,可能引发家庭矛盾、邻里矛盾或雇佣纠纷,带来不必要的争论。可以说,家用摄像头也是把双刃剑。
尽管有各种担心,但家用摄像头的应用还是越来越普遍。据国内一家数据应用服务商预测,到2023年,全球消费级摄像头销量将激增至超过1.11亿台,复合年增长率为19.8%,是2019年总量的近3倍。与此同时,中国智能家居市场的规模近年来同样在保持着高速增长。一边是越来越旺盛的家庭安防需求,一边是个人隐私保护意识的增强,如何平衡二者关系?这需要多方把握好分寸。
个人安装摄像头,说到底还是如何妥善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及他人隐私权之间关系的问题。专家认为,智能猫眼、家用摄像头的侵权界限,在于安装者通过设备搜集到的图片、视频在处理、保管、使用过程中是否对他人个人信息和隐私造成侵害。因此,摄像头的安装使用应以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界限。不管是家门口还是家里,还是要慎重对待相关人员的意见,做好提醒和沟通工作。此外,用户在选购摄像头时,尽量购买正规来源、安全防护足、得到市场认可的产品,且要有意识地设置强密码和校验,提升家用摄像头的安全性。
随着家用摄像头的日益普及,既要严厉打击利用家用摄像头泄露隐私的违法犯罪行为,更应尽快建立行业标准、制定相关使用规范,从而减少纠纷,规避安全风险。摄像头的生产者应持续完善相关软件和硬件技术,云存储服务提供者应采取有力措施保障云端及数据的安全,共同筑牢技术防护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