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无趣。
学生没有及时的紧迫任务,中考与高考那是未来的事情。这还是小事,重要的是每本书都是知识的无底洞,不管怎么样学习都不能保证比别人考得更好,每本书都是沉重包袱,而这些个不断累积的包袱还要背很多年参加完高考才能卸掉。反正读不好书,读好书了也不一定有用,为什么要去读没有任何乐趣的书呢?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教科书找不到一点快乐。快乐必须是引起人兴趣的东西,这样的书引起的快乐与好奇促使人去继续追索读该种知识或故事直到完结,为了这快乐甚至废寝忘食,更有快乐的回味无穷,不断遐想甚至思索。爱因斯坦就是靠这样的自我阅读,自得其乐,不惧老师干扰与讽刺,才成为一代伟人的。应试教育不仅不具备这些教育科学性,更恼火的是知识的灌输与无穷无尽的为难学生让学生放弃学习。
2、学生得了“人际关系浊水症”。
很多地方,从小学到初中,连续九年,都是那么百十个同学相处在一起,都只能看到那么一个狭小的天地(好在现在父母外地打工,有的同学可以在假期赴父母处一游,但对改变学生的作用不大),这是极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事情。狭窄的人际交往使人惰情,使人懒散,使人计较,使人大胆放纵胡闹,部分学生有依赖症,好像长不大,流弊坏风承传,人际相处随意,人际关系复杂化……,笔者把它称之为人际交往浊水症。广泛的交往则似一流清水,纯洁、流通、约束、向善、向众,使人振作,使人警醒,使人修养,使人向上,使人豪迈,使人开阔……。有成就者莫不是多涉远、多见多感多思者。
如何应对才能改变学生的这种糟糕德育状况呢?
《未来教育遐思》(头条可搜)中的学分团制(头条可搜)可以极大地改变学生的燥动,使学生更容易形成美德。
学分团是四、五位研究同一学分的老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学生在任何学分团学习都是接受精品教育。原则上,学生可以自由选学任何内容,学生学任何学分都可以在不同的团,也就是说学生每个月都可以调换学习地点。每本书的考试要求比较简单,每本书都有几百个试题,考试就从中选择百十个题,得一学分可能是三百个题中出题及格即可,得二个学分可能是从八百个题里面出题及格即可,学分到手,以后不管。初中随便得什么学分,满140多个学分即可毕业。高中、大学则设置必修学分。
选课自由,学后无须高考,可以使学习比较轻快,避免了高考制下的学习繁重与无趣。经常变动学习地点,“人生若只如初见”,学生会更加约束向善,彬彬有礼,到处是谦谦君子。
这样说来,是贫困时代无奈选择的高考制影响了学生美德的形成。脱贫的中国,应该改变高考制了。